《九日》
时间: 2025-04-28 18:42: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
作者:陆圻(明代)
衰飒秋风朔气回,中原何地可登台?
五湖极望屋波渺,四野吹笳溥暮哀。
江燕塞鸿纷自代,紫萸黄菊已徒开。
最怜此日凭高处,短发萧萧照酒杯。
白话文翻译
秋风萧瑟,北风呼啸而来,哪一处是可以登高远望的地方呢?五湖四海,目之所及,波光荡漾,渺无边际;四方吹来乐声,令人感到黄昏的哀伤。江边的燕子和塞外的鸿雁纷纷而至,紫萸和黄菊已经开得无精打采。最让我怜惜的,还是今天在高处独自凭栏,短发随风飘动,映照着酒杯的光辉。
注释
字词注释:
- 衰飒:形容秋风的萧瑟。
- 朔气:北风,指寒冷的气候。
- 中原:指中国的中心地区。
- 登台:登高望远之意。
- 极望:极目远望。
- 屋波渺:水波渺茫,形容湖面景象。
- 吹笳:吹奏乐器,这里指的是哀怨的音调。
- 紫萸:一种花,古人常用来祭祀。
- 短发萧萧:形容短发在风中飘动。
典故解析:
- 九日:重阳节,古人有登高的习俗,寓意长寿。
- 紫萸: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用紫萸挂在门上以驱邪避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圻,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写景抒情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其诗常以忧国忧民的情怀为背景,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九日》创作于重阳节,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出一种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歌鉴赏
陆圻的《九日》以重阳节为背景,结合秋天的萧瑟气氛,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思考和情感。诗中描绘的秋风、湖水、四野的哀号声,营造出一种愁苦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受以及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首联“衰飒秋风朔气回”便以生动的意象展现出秋天的气息,紧接着“中原何地可登台?”则引入了重阳节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登高望远的渴望与无奈。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江燕塞鸿”的对比,表现了生命的更替,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
在后两联中,紫萸和黄菊的徒然盛开,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美好事物的易逝。“最怜此日凭高处”一句,诗人虽身处高处,却感受到孤独与无奈,短发在风中轻轻摇曳,酒杯在阳光下闪耀,形成了一种对比,既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沉思。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衰飒秋风朔气回:描绘秋风的寒冷与萧瑟,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 中原何地可登台:表达诗人想要登高望远的心情,但又感到无处可去的失落。
- 五湖极望屋波渺:极目远望,湖面波光粼粼,景色虽美却无边无际,显得孤独。
- 四野吹笳溥暮哀:四方传来的乐声,带着哀伤的调子,增强了秋天的凄凉感。
- 江燕塞鸿纷自代:燕子和鸿雁的纷至沓来,象征着生命的更替与无常。
- 紫萸黄菊已徒开:紫萸与黄菊的盛开,却是徒然,暗示生命的短暂。
- 最怜此日凭高处:诗人最怜爱的,是在这一天独自高处眺望的时光。
- 短发萧萧照酒杯:短发随风飘动,酒杯在阳光下闪烁,形成了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无常。
- 对仗:表现出情感的对比,如“江燕塞鸿”。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生命、时光流逝的思考与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五湖:象征广阔的天地,暗示人生的无边无际。
- 紫萸、黄菊:代表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
- 酒杯:象征着生活的享受与人生的哲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九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衰飒秋风”中的“衰飒”意思是?
- A. 温暖
- B. 萧瑟
- C. 凉爽
-
诗人最怜惜的是哪一天的情景?
- A. 明媚的春天
- B. 莫名的夏天
- C. 九日的高处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陆圻的《九日》与杜甫的《登高》,两者均以登高为主题,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但陆圻的诗更侧重于秋的萧瑟与孤独,而杜甫则在描绘景色的同时,更多地融入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