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至长安》

时间: 2025-01-26 03:48:30

十年谪宦鬼方人,三遇鸿恩始到秦。

今日九衢骑马望,却疑浑是刹那身。

意思解释

再至长安

原文展示

十年谪宦鬼方人,
三遇鸿恩始到秦。
今日九衢骑马望,
却疑浑是刹那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了十年的流亡后,终于再次来到长安的感受。作者自我感叹,自己像个被流放的鬼魂,经过了三次的恩惠才得以回到秦地(长安)。今天在长安的大街上骑马而行,却感觉自己仿佛只是瞬间的路过,似乎与这座城池没有真正的归属感。

注释

  • 谪宦:被贬官职的意思。
  • 鬼方人:指流亡的生涯,像鬼一样漂泊。
  • 鸿恩:指皇帝的恩宠。
  • 九衢:长安的街道,象征繁华和繁忙。
  • 刹那:瞬间,表达时间的短暂。

典故解析

  • 谪宦:古代官员因失宠或犯错被贬职,唐代尤为常见。
  • 三遇鸿恩:指作者在被贬期间三次获得重用的机会,体现了政治的波动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涉(约773—835),唐代诗人,字明远,号东山,曾任职于地方官,因故被贬,后又获得复职,经历复杂的官场生涯。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李涉经历了长时间的流放生活后,终于回到长安,这个过程中反映了他对权力、恩宠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再至长安》通过对十年流亡生活的回顾,展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诗中的“十年谪宦鬼方人”一语道出了作者对流亡生涯的无奈与痛苦,流亡不仅是身体的漂泊,更是心灵的孤寂。经过多次的恩宠,作者最终回到了长安,这个曾经繁华的城市,但他却感到自己与这座城市之间的距离。骑马走在九衢街上,目睹昔日的繁华,心中却如同一阵风,匆匆而过,仿佛自己只是一个过客,无法真正融入其中。

整首诗通过对比,突显了作者在经历磨难后重返故地的复杂心情。诗中的“却疑浑是刹那身”一语,表达了时间的无情与流逝,令人感慨万千。李涉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他对命运的感慨,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己处境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年谪宦鬼方人:经历十年的流亡生活,像鬼一样漂泊无依。
  • 三遇鸿恩始到秦:经历了三次的恩宠,才得以回到长安。
  • 今日九衢骑马望:今天在长安的大街上骑马,回望这座城市。
  • 却疑浑是刹那身:却觉得自己如同瞬间的过客,感受到强烈的疏离感。

修辞手法

  • 对比:流亡与归来之间的对比,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
  • 比喻:将流亡者比作鬼,以增强无奈感。
  • 夸张:用“十年”与“刹那”体现时间感受的极端。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人对命运的无奈、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个人与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流亡与孤独。
  • 鸿恩:象征政治的变迁与恩宠的虚无。
  • 九衢:象征繁华与归属感的缺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涉在这首诗中经历了多少年的流亡?

    • A. 5年
    • B. 10年
    • C. 15年
    • D. 20年
  2. 诗中“鸿恩”指的是什么?

    • A. 朋友的恩情
    • B. 皇帝的恩宠
    • C. 家人的关爱
    • D. 自然的恩惠
  3. 诗中的“刹那”表达了什么?

    • A. 时间的漫长
    • B. 时间的短暂和流逝
    • C. 生命的意义
    • D. 自然的美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离别的惆怅,但侧重于友情的深切,而李涉的《再至长安》则更多地反映了个人命运与故土归属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涉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