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孝贻祠堂和张子翼韵 其二》

时间: 2025-01-11 05:06:32

耳外无闻车马音,白云长护宇垣深。

心田远接槐三叶,手泽长存桂一林。

课子才名齐北斗,承家礼教重南金。

照人古道今犹在,唤醒人间乌哺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草孝贻祠堂和张子翼韵 其二
耳外无闻车马音,白云长护宇垣深。
心田远接槐三叶,手泽长存桂一林。
课子才名齐北斗,承家礼教重南金。
照人古道今犹在,唤醒人间乌哺心。

白话文翻译:

耳边听不到车马的喧闹,白云长久地庇护着深厚的祠堂。
心灵的田野遥远地连接着三片槐叶,手中留下的是一片桂林的芳香。
教导孩子们的才华如同北斗星一样出众,承袭家族的礼教犹如南方的金子。
古老的道路如今依然存在,唤醒人间的乌鸦也有着深厚的情意。

注释:

  • 耳外无闻:耳边听不到,形容环境的宁静。
  • 车马音:指车马的声音,象征世俗的喧嚣。
  • 白云长护:白云长久地守护,表达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意境。
  • 心田:心灵的田野,隐喻内心的情感世界。
  • 槐三叶:槐树的三片叶子,象征着繁荣和生机。
  • 手泽:手中留下的印记或影响。
  • 课子才名:教育孩子们,强调教化的重要性。
  • 齐北斗:比喻才华出众,北斗星在古代被视为指引方向的明星。
  • 承家礼教:承袭家族的伦理道德和教化。
  • 照人古道:古老的道路仍然照耀着人,象征着传统的延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必强,明代诗人,以其平易近人而富有哲理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家庭、教育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通常富有情感和思考,蕴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青草孝贻祠堂和张子翼韵 其二》创作于一个强调礼教和家庭伦理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家庭和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教育下一代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宁静的环境描绘开篇,表现出一种对外界喧嚣的远离与内心的平和。诗人通过“耳外无闻车马音”表达了一种避世的理想,营造出一种纯净的氛围。接着,诗中提到“白云长护宇垣深”,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更隐含了对家族庇护的渴望与感激。

“心田远接槐三叶,手泽长存桂一林”则表现了诗人对家庭教育的思考,槐树和桂树都象征着高尚和清雅,传达出诗人对后代教育的期许。通过“课子才名齐北斗,承家礼教重南金”,诗人强调了教育和传统的重要性,将孩子的才华与家族的文化传承相结合,呈现出一种理想的家族图景。

最后两句“照人古道今犹在,唤醒人间乌哺心”,不仅是对古老道德的肯定,也是一种对人性善良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希望人们能够重视传统、关注内心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耳外无闻车马音: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状态,远离喧嚣。
    • 白云长护宇垣深:象征着宁静和庇护,体现出对家庭和传统的眷恋。
    • 心田远接槐三叶:隐喻内心的丰盈与精神的追求。
    • 手泽长存桂一林:强调教育与家庭文化的持久影响。
    • 课子才名齐北斗:赞美后代才华,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 承家礼教重南金:传承家族的礼教,表明对传统的重视。
    • 照人古道今犹在:古代的道德观依然存在,体现出对传统的继承。
    • 唤醒人间乌哺心:呼唤人们对内心情感的关注,传达对人性善良的期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才华比作北斗星,强调其重要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保持了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槐、桂树象征着文化和品德,表现出诗人对传统的重视。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强调了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对古道德的尊重与传承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宁静的环境描绘,传达出对内心情感的关注与期许。

意象分析:

  • 青草:生命的象征,表达出生命的延续与繁荣。
  • 白云:代表宁静与庇护,传递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槐树与桂树:象征着高尚的品德与文化的传承。
  • 古道:代表着传统与伦理道德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北斗”象征什么? A. 家族
    B. 传统
    C. 才华

  2. 诗人通过“耳外无闻车马音”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喧嚣
    B. 宁静
    C. 忧伤

  3. “承家礼教重南金”中的“南金”指的是什么? A. 物质财富
    B. 传统文化
    C. 家庭伦理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将进酒》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青草孝贻祠堂》:两首诗都表现出对内心情感的思考,但《静夜思》更为个人化,侧重于思乡,而《青草孝贻祠堂》则关注家庭与教育的传承。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梁必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诗词与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