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花 其一 下汴月夜》

时间: 2025-02-04 15:26:04

寒浸东倾不定。

更奈橹声催紧。

堤树胧明孤月上,暗淡移船影。

旧事十年愁未醒。

渐老可禁离恨。

今夜谁知风露里,目断云空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中花 其一 下汴月夜
作者:毛滂 〔宋代〕
寒浸东倾不定。更奈橹声催紧。堤树胧明孤月上,暗淡移船影。旧事十年愁未醒。渐老可禁离恨。今夜谁知风露里,目断云空尽。

白话文翻译

寒冷的雨水浸湿了东边的水面,波动不定。更何况,橹声迫使船只加快前行。堤岸边的树木在朦胧的光线中映衬着孤独的月亮,船影在暗淡中缓缓移动。十年的旧事,愁苦尚未醒来,随着年华渐老,离别的愁恨却难以抵挡。今夜有谁知道在风露之中,我的目光已然断绝,只有茫茫云空无尽无休。

注释

  • 寒浸:寒冷的雨水浸湿。
  • 东倾:水面向东倾斜,形容水波摇曳。
  • 橹声:船桨划水的声音。
  • 胧明:朦胧而明亮,形容月光的状态。
  • 暗淡移船影:船的影子在微弱的光线下缓缓移动。
  • 旧事十年愁未醒:十年来的旧事仍让人感到忧愁。
  • 可禁离恨:难以抑制离别的痛苦。
  • 风露里:风中和露水中的环境。
  • 目断云空尽:目光无法看到尽头,感到无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字天爵,号梅溪,南宋诗人,生于1140年,卒于1212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景物和表达情感,尤其在词作上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创作背景
《雨中花》是毛滂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南宋时期,表达了对离别与旧事的追忆和无奈。诗中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情感纠葛及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雨中花 其一 下汴月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忧伤。开头的“寒浸东倾不定”,便给人一种冷清和不安的感觉,仿佛在暗示着诗人的情感状态。随着“更奈橹声催紧”,可见诗人在水面上的孤舟,无法逃避现实的困扰。堤边的树木与孤月的映照,构成了一幅幽静又略显凄凉的画面,暗示着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旧事十年愁未醒”一句,点出了时间的无情,十年的旧事仍旧萦绕在心头,难以释怀。“渐老可禁离恨”,随着时间的流逝,离愁愈发沉重,诗人对离别的痛苦感同身受。最后一句“目断云空尽”更是将失望与无奈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过往的深切怀念。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在月夜雨中对人生、对过往的深思与感慨,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寒浸东倾不定:描绘寒冷的雨水浸湿了东边水面,波动不定,暗示了不安的情感。
  2. 更奈橹声催紧:船桨划水声催促着诗人,让人感到急促与焦虑。
  3. 堤树胧明孤月上:堤岸的树木在朦胧的月光下显得孤独,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4. 暗淡移船影:船的影子在微弱的光线下缓缓移动,象征着孤独的旅程。
  5. 旧事十年愁未醒:十年来的旧事仍让人感到忧愁,时光无情。
  6. 渐老可禁离恨:随着年龄的增长,离别的痛苦愈加深重。
  7. 今夜谁知风露里:在风和露水的环境中,感叹无人知晓自己的苦闷。
  8. 目断云空尽:目光无法延伸,感到无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晚的景象与个人情感结合,暗示孤独与失落。
  • 拟人:船影的暗淡移动仿佛有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诗句间的对仗使得韵律感增强,形成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雨夜的孤舟,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离别的苦楚,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深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雨:象征孤独、忧愁。
  • 孤月:象征寂寞、孤独的心境。
  • 船影:象征漂泊、无依无靠。
  • 堤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对往事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寒浸东倾不定”中的“寒浸”指的是什么?

    • A. 温暖的阳光
    • B. 冷冷的雨水
    • C. 轻柔的风
  2. “今夜谁知风露里”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与无奈
    • C. 兴奋
  3. 诗中提到的“十年愁未醒”表现了什么?

    • A. 对幸福的回忆
    • B. 对旧事的纠缠
    •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了离愁别绪。
  • 苏轼《水调歌头》:表达对月的思念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毛滂《雨中花》与李清照《如梦令》:二者均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情感的深刻思考,但毛滂更侧重于自然景象与内心孤寂的结合,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爱与失去的直白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词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3.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