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太原张尚书山亭书怀
李德裕 〔唐代〕
岩石在朱户,风泉当翠楼。
始知岘亭赏,难与清晖留。
馀景淡将夕,凝岚轻欲收。
东山有归志,方接赤松游。
白话文翻译:
岩石矗立在红色的门前,清风与泉水环绕在翠绿的楼阁旁。
我这才明白,岘亭的美景虽好,却难以留住那清晨的光辉。
余晖渐渐淡去,薄雾轻轻欲收。
我心中有归隐的志向,正准备去东山游玩赤松。
注释:
字词注释:
- 朱户:红色的门,象征富贵与气派。
- 风泉:风声与泉水声,营造出幽静的环境。
- 岘亭:指岘山上的亭子,常作为游览与吟咏的地方。
- 清晖:清晨的光辉,形容美好的时光。
- 凝岚:薄雾凝结,形容傍晚的景象。
- 东山:象征归隐的地方,通常是指隐士所居的山水之地。
- 赤松:赤松树,常用作诗歌中的意象,象征长寿与坚韧。
典故解析:
- 岘亭:岘山是唐代著名的游览胜地,诗人在此写诗,表达对美景的感慨。
- 东山再起:借用此典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归隐志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子华,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与诗人。他曾任太原尚书,因其才华与德行受到重视。李德裕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融入山水与抒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德裕在太原任职期间,他在山亭中游览时,感受到周围的自然美景以及内心对归隐生活的渴望。这种情感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内心的归隐情怀。首句“岩石在朱户,风泉当翠楼”以鲜明的视觉和听觉意象,营造出一种幽美的环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山亭之中。接下来的“始知岘亭赏,难与清晖留”则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惋惜,尤其是那清晨的光辉,短暂而难以留存。
“馀景淡将夕,凝岚轻欲收”承接前文,描述了傍晚时分的景色变化,诗人用“凝岚”描绘了轻柔的雾霭,进一步加深了对景致的感受与思考。最后一句“东山有归志,方接赤松游”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归隐愿望,东山象征着隐逸生活,而赤松则传达了对长寿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不仅体现了李德裕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展现了唐代诗人重视自然与人生哲学的特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岩石在朱户:描写山亭前的岩石与红色的门,表现环境的壮丽与气派。
- 风泉当翠楼:风声和泉水声环绕着绿色的楼阁,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始知岘亭赏,难与清晖留:意识到岘亭的美景虽好,却难以留住清晨的美好时光。
- 馀景淡将夕,凝岚轻欲收:描述黄昏时分,余晖渐淡,薄雾轻轻弥漫。
- 东山有归志,方接赤松游: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渴望,计划去东山游玩。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岩石在朱户,风泉当翠楼”,形成了和谐的韵律。
- 意象:运用自然意象(如岩石、风泉、余景)来传达情感与思考。
- 人称:使用第一人称,使情感更为贴近,增强亲切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岩石:象征坚韧与稳重。
- 朱户:象征富贵与气派。
- 风泉:象征幽静与清新。
- 岘亭:象征游览与赏景。
- 东山:象征归隐与理想生活。
- 赤松:象征长寿与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岩石在朱户”中的“朱户”指的是什么颜色的门?
- A. 白色
- B. 红色
- C. 绿色
- D. 蓝色
-
诗人对岘亭的美景有什么感受?
- A. 惊喜
- B. 惋惜
- C. 忽视
- D. 厌倦
-
“东山有归志”中的“东山”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归隐
- C. 战争
- D. 旅行
答案:
- B. 红色
- B. 惋惜
- B. 归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李德裕的《奉和太原张尚书山亭书怀》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但李德裕的诗更加注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写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德裕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