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时间: 2025-01-26 06:23:37

起瞻宇宙尚阴霾,杖策篱东一散怀。

发少可堪乌帽落,樽空凝望白衣来。

插萸兄弟悲终鲜,把菊先生唤不回。

犹倚栏杆搔雪鬓,老无脚力更登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起瞻宇宙尚阴霾,
杖策篱东一散怀。
发少可堪乌帽落,
樽空凝望白衣来。
插萸兄弟悲终鲜,
把菊先生唤不回。
犹倚栏杆搔雪鬓,
老无脚力更登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情景。诗人仰望宇宙,心情沉重,犹如阴霾笼罩。独自一人,撑着拐杖,散步到篱笆旁,感到无比惆怅。年纪渐长,头发稀少,乌帽落下,似乎在感慨时间的流逝。酒杯空空,凝视着远方,期待着白衣的来访,仿佛在期盼已故的友人。插上菊花,兄弟们的哀伤依旧鲜明,呼唤着已经无法回来的老师。尽管倚靠着栏杆,搔弄着白发,年老的我已无力再登高台。


注释:

  1. 起瞻:开始仰望。
  2. 宇宙:指天空和大地。
  3. 杖策:拄着拐杖。
  4. 樽空:酒杯空了,形容没有酒。
  5. 白衣:通常指代已故的朋友或亲人。
  6. 插萸:重阳节插萸(香草),象征辟邪。
  7. 悲终鲜:感到悲伤的情感依旧鲜明。
  8. 菊先生:指代已故的老师或朋友。
  9. 搔雪鬓:指白发如雪,暗示年老。
  10. 老无脚力:年纪大了,体力不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季玉,号梦阮,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他的诗风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常常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感慨,以及对故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登高节日,寄托了人们对长寿的期盼和对亲友的怀念。同时,诗人通过对节日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已故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九日》是刘克庄在重阳节时创作的一首抒情诗。全诗通过对重阳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亲友离散的深切感怀。开头两句“起瞻宇宙尚阴霾,杖策篱东一散怀”以仰望宇宙的方式引入,首先传达出一种沉重的心情。诗人通过拄杖散步的动作,表现出他孤独的状态,暗示着年岁已高,身体的羸弱。接下来的“发少可堪乌帽落”不仅表明了诗人因年老而发少的现实,更深层次地反映出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和无奈。

在诗中,白衣的意象引发了对已故友人的思念,尤其是在重阳节这一传统的节日中,兄弟之间的感情更加凸显。插萸的动作和呼唤菊先生的无奈,深刻展现了对友人的追忆与哀伤。最后两句“犹倚栏杆搔雪鬓,老无脚力更登台”则是诗人对自己老去的无力感的真实写照,表现出他即使身心疲惫,仍不愿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具有深厚的情感和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起瞻宇宙尚阴霾:诗人开始仰望天空,感到心中阴霾,暗示心情沉重。
  2. 杖策篱东一散怀:拄着拐杖,漫步于篱笆旁,散发内心的忧愁。
  3. 发少可堪乌帽落:头发稀少,乌帽落下,感叹时光流逝。
  4. 樽空凝望白衣来:酒杯空了,期待白衣友人来访,寄托思念。
  5. 插萸兄弟悲终鲜:插上萸草,兄弟的悲伤依旧清晰。
  6. 把菊先生唤不回:呼唤已故的老师,表达无奈。
  7. 犹倚栏杆搔雪鬓:依靠栏杆,搔弄白发,象征年老。
  8. 老无脚力更登台:年老体弱,难以再登高台,表现出无力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白衣”比喻已故的友人,增添诗的情感。
  • 拟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赋予其情感色彩。
  • 对仗:部分句子结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亲友离散的感伤,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友人的思念,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宇宙:象征广阔与生命的无常。
  • 乌帽:象征年岁与生命的流逝。
  • 白衣:代表已故的朋友,寄托思念。
  • 菊花:重阳节的象征,代表长寿与悼念。
  • 栏杆:象征依靠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A. 中秋节
    B. 端午节
    C. 重阳节

  2. 诗人用什么来表现自己年老的感受? A. 头发稀少
    B. 眼睛昏花
    C. 行动不便

  3. 诗中提到的“白衣”指的是? A. 家人
    B. 老师或朋友
    C. 医生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弟》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九日》同样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但后者更着重于对已故友人的怀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 《九月九日忆山东弟》通过描绘重阳节的场景,表达对兄弟的思念,情感更倾向于温暖与亲情,而《九日》则带有更多的沉重与惆怅。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刘克庄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重阳节文化与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