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卓常簿二首》

时间: 2025-04-28 07:47:12

点点新霜上鬓须,深藏谁辨握中瑜。

曾为上寝斜封滥,可使人讥曲学谀。

已作凤飞天外者,安能凫泛水中乎。

近来赠诔多虚美,自考平生合谥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卓常簿二首》
刘克庄

点点新霜上鬓须,
深藏谁辨握中瑜。
曾为上寝斜封滥,
可使人讥曲学谀。
已作凤飞天外者,
安能凫泛水中乎。
近来赠诔多虚美,
自考平生合谥愚。

白话文翻译:

点点新霜染白了我的鬓发,
深藏的美玉谁能辨别呢?
曾经在高位时名声滥觞,
难道能让人讥笑曲意迎合?
如今已如凤凰飞向天外,
怎么可能再像鸭子在水中游呢?
最近的赠诗多为虚伪华美,
我自省一生合该的谥号愚昧。

注释:

  • 点点新霜:形容白发的出现,暗示年纪渐长。
  • 鬓须:指鬓发和胡须,这里指代老年。
  • 握中瑜:比喻心中藏有美德或才能。
  • 上寝:指高位或尊贵的寝宫。
  • 斜封滥:意指名声或恩宠的泛滥与滥用。
  • 凤飞天外:比喻志向高远。
  • 凫泛水中:比喻生活在低俗的环境中。
  • 赠诔:赠送的辞章或悼文。
  • 合谥愚:自省一生后,认为自己应得的谥号是愚蠢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彰,号山樵,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并善于运用典故,表达对社会的思考与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刘克庄在当时政治动荡、社会不安的背景下,常常反思自己在仕途上的得失与人生的价值。他的诗作往往表现出对虚名的鄙视和对真才实学的追求。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答卓常簿二首》展现了诗人对自身人生的深刻反思与审视。开篇以“点点新霜上鬓须”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人生沧桑的境地,白发的出现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积淀。诗人自问“深藏谁辨握中瑜”,寓意虽有才华与美德,但在世俗眼光中却难以被辨别与重视,显得格外孤独。

接下来的“曾为上寝斜封滥”则揭示了当年高位的虚荣与名声的滥用,暗示了诗人对当时官场的失望与讽刺。诗人在此句中表达了对曲意迎合之人的不满,显示出他对真诚与正直的渴望。

“已作凤飞天外者,安能凫泛水中乎”,诗人清楚自己的志向与理想,已然远离低俗的环境,展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在结尾,诗人反思近来的赠诔多是虚美之辞,认为自己若要自省,得到的谥号只会是“愚”,表达了对自身价值的质疑与对社会虚伪的控诉。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与犀利的笔触,展现了刘克庄对人生的领悟与对社会的思考,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点点新霜上鬓须:描绘了诗人年长的状态,体现出岁月的流逝。
  2. 深藏谁辨握中瑜:隐喻内心的才华与美德无人识别,表现出孤独感。
  3. 曾为上寝斜封滥:反映出对过去官场名声的失望,指责虚伪的官场文化。
  4. 可使人讥曲学谀:对那些迎合权贵者的讽刺,强调真诚的重要。
  5. 已作凤飞天外者:表达了自己远大的理想与追求。
  6. 安能凫泛水中乎:强调自己的志向与环境的对立,显示出高洁的追求。
  7. 近来赠诔多虚美:批评社会上无实质内容的虚假赞美。
  8. 自考平生合谥愚:自省后认为自己或许没有达到真正的价值,感到愚钝。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凤”和“凫”来象征高贵与卑微的对比。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使得语言更具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加强情感表达,突显诗人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反思与对社会虚伪的控诉,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强调了真才实学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霜:象征衰老与岁月的沉重。
  • 中瑜:象征潜在的美德与才华。
  • :象征高尚的理想与追求。
  • :象征卑微与被世俗环境所束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点点新霜”主要指什么?
    A. 诗人的白发
    B. 诗人的忧愁
    C. 诗人的朋友
    D. 诗人的生活

  2. “握中瑜”中的“瑜”指的是什么?
    A. 美玉
    B. 名声
    C. 诗歌
    D. 友谊

  3. 诗人对虚假赞美的态度是?
    A. 赞同
    B. 冷漠
    C. 批评
    D. 忽视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刘克庄和杜甫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但刘克庄更强调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底层的疾苦。两者在风格上虽有所不同,但均展现了深刻的社会关怀。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诗人刘克庄研究》
  • 《古诗词与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