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绛参政挽词》

时间: 2025-01-11 20:02:22

吴越朝天功在民,当年卿相亦仁人。

曾孙终与元丰政,故老犹知异代因。

吏治清明开白日,文词俊发吐青春。

邺都従事堂中客,涕洒高原柏子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越朝天功在民,当年卿相亦仁人。
曾孙终与元丰政,故老犹知异代因。
吏治清明开白日,文词俊发吐青春。
邺都従事堂中客,涕洒高原柏子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元绛的追思和怀念。他在位时对百姓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功劳归功于他仁爱的品德。尽管时间已然过去,他的后代仍然在延续着元丰年间的治国理念,年长者也仍然能够道出往日的因缘。诗中提到在清明的治理下,社会犹如白昼般明亮,年轻人文采飞扬,才华横溢。最后一联表现了对元绛的深情怀念,诗人在高原柏树下感动落泪。

注释

  1. 吴越:指古代吴国和越国,代表着江南地区。
  2. 卿相:指高级官员,古代的宰相。
  3. 元丰:指北宋时期的元丰年间,象征着政治清明的时代。
  4. 吏治清明:指官员治理清廉,社会风气良好。
  5. 邺都:古代的邺城,曾是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是苏轼的弟弟,因其才华横溢而受到广泛的赞誉。苏辙的诗风清新自然,作品多以抒情和感怀为主。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元绛去世后所作,以追思故人的方式表达对其政治成就的敬仰与怀念。元绛在其任内以仁政著称,受到百姓的爱戴,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优秀政治家的追思与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

诗歌鉴赏

《元绛参政挽词》是一首充满感情与思考的挽诗,表现了苏辙对元绛的深切怀念和对其政治理想的钦佩。诗的开头通过对吴越地区人民的功绩进行概述,展示元绛的仁德与政绩。接着,诗中提到“曾孙终与元丰政”,说明元绛的治国理念已深植于后代,表现出一种历史的延续与传承。接下来的“吏治清明开白日”,更是强调了政治清明带来的社会繁荣与人心向背,给人以希望。

诗的最后一联通过“邺都従事堂中客”引入个人情感,表现出身处高原柏树旁的诗人,因怀念而感动不已,涕泪横流。此联不仅增强了情感的深度,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与元绛之间的深厚情谊。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元绛的赞美与怀念,反映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与对美好品德的崇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吴越朝天功在民:吴越地区的功绩最终归功于百姓,是对元绛仁德的赞颂。
  2. 当年卿相亦仁人:提到元绛作为卿相时的仁爱之心,表现出其为政的美德。
  3. 曾孙终与元丰政:说明元绛的治国理念得以延续。
  4. 故老犹知异代因:老一辈的人仍记得过去的因缘,强调历史的传承。
  5. 吏治清明开白日:描述政治清明的景象,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6. 文词俊发吐青春:表现出年轻人的才华与朝气。
  7. 邺都従事堂中客:引入个人情感,表明诗人对元绛的深切怀念。
  8. 涕洒高原柏子新:诗人在柏树下流泪,表达对故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手法,如“功在民”与“亦仁人”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清明的吏治比作白日,形象地表现出政治的透明与光明。
  • 情感渲染:通过“涕洒”表现诗人的悲伤,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强调了仁德治国的重要性,表现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怀念,同时也反映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与对社会清明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吴越:象征着文化与历史的厚重。
  • 卿相:代表着权力与治理的公正。
  • 白日:象征着清明与希望。
  • 柏子:传统中常用来寄托哀思,表现对故人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元绛参政挽词》是哪位诗人创作的? A) 苏轼
    B) 苏辙
    C) 陶渊明
    D) 李白

  2. 诗中提到的“元丰政”是指哪个朝代的治理? A) 唐朝
    B) 北宋
    C) 南宋
    D) 明朝

  3. “吏治清明开白日”中的“白日”象征什么? A) 黑暗
    B) 希望与光明
    C) 夜晚
    D) 未来

答案

  1. B) 苏辙
  2. B) 北宋
  3. B) 希望与光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黄州寒食诗》——苏轼
  • 《秋夕》——杜甫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 苏辙与苏轼的挽词:两者在挽词中都表现出对逝者的深切情感,但苏轼更为豪放,而苏辙则更显沉郁。
  • 杜甫与苏辙:杜甫的诗多关注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而苏辙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与历史的延续。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苏辙集》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宋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