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尊皇太后挽词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6 05:20:35

德美钟岐嶷,荣华倍感伤。

一时朝野恨,百世本支长。

出祖悲无憾,因山俭有光。

他年过嵩洛,望拜裕陵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德美钟岐嶷,荣华倍感伤。
一时朝野恨,百世本支长。
出祖悲无憾,因山俭有光。
他年过嵩洛,望拜裕陵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皇太后的追思与哀悼。诗中提到皇太后的德行和美德在岐嶷山上显著,荣华的生活却让人倍感伤感。在当时的朝廷和民间都有人对她的离去感到痛恨,这种情感将影响后世长久。虽然皇太后已去世,但她的祖先会感到悲伤而无憾;而她的简朴生活则让人感受到光辉。未来某年我经过嵩山和洛阳时,将在裕陵旁向她致敬。

注释

  • 德美:指品德与美德。
  • 岐嶷:形容高尚的品德。
  • 荣华:指权势和繁华的生活。
  • 朝野:指朝廷与百姓。
  • 出祖:指祖宗。
  • 因山俭:因简朴的生活而有光辉。
  • 嵩洛:指嵩山和洛阳,历史文化名地。
  • 裕陵:汉文帝的陵墓,象征尊贵和崇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明允,号涑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他与兄长苏轼共同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苏辙的诗歌多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挽词二首是为追悼皇太后而作,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她的高度尊重和对其离世的深切哀悼。皇太后在位期间,施政有方,深受民众爱戴,因而其去世引发了广泛的哀悼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已故皇太后的哀悼和敬仰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带出了皇太后在朝廷与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开头两句“德美钟岐嶷,荣华倍感伤”展现了诗人对皇太后品德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失去后的痛苦与惋惜。尤其是“荣华倍感伤”一语,传达了即使身处权势之中,诗人依然心怀忧伤的复杂情感。

接下来的两句“一时朝野恨,百世本支长”则强调了皇太后的去世带来的深远影响,朝廷与百姓对她的怀念和恨意交织,显得异常沉重。后两句通过“出祖悲无憾”和“因山俭有光”传达了皇太后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出一种虽已去世但其精神依然长存的情感。最后一句提到未来的祭拜,体现了对皇太后的尊重与怀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闭环。

在修辞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等手法,使得全诗结构严谨而又富有韵律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追悼,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深处的触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德美钟岐嶷:赞美皇太后品德高尚,像岐嶷山一样崇高。
  • 荣华倍感伤:虽然荣华富贵,但离去让人倍感悲伤。
  • 一时朝野恨:一时之间,朝廷与百姓对她的去世感到愤恨。
  • 百世本支长:这种恨意将影响后世,长久存在。
  • 出祖悲无憾:即使祖先也因她的离去而感到悲痛,但并无遗憾。
  • 因山俭有光:她的简朴生活反而使她的德行更显光辉。
  • 他年过嵩洛:未来某年我经过嵩山与洛阳时。
  • 望拜裕陵旁:将要在裕陵旁向她致敬,表达怀念与敬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德美钟岐嶷,荣华倍感伤”,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将情感层层推进,营造出悲伤的氛围。
  • 比喻:将皇太后的德行比作高山,突显其崇高。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已故皇太后的追悼与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她德行的赞美和对其逝去的深切哀痛。同时也反映出历史的延续性,强调了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岐嶷:象征高尚的品德。
  • 荣华:代表权力和地位。
  • 朝野:象征政治与民众。
  • 裕陵:代表对高贵人物的尊敬与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岐嶷”主要指的是: A. 一种山脉
    B. 高尚的品德
    C. 皇太后的陵墓
    D. 权力的象征

  2. 诗人对皇太后的感情是: A. 愤怒
    B. 伤感与怀念
    C. 忽视
    D. 不屑

  3. “因山俭有光”中的“山”指的是: A. 自然界的山
    B. 皇太后的简朴生活
    C. 祖宗的光辉
    D. 涉及的历史背景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丧家之犬》:同样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 《春望》:杜甫在动乱时期对国家和家人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李白《夜泊牛津口》:同样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但更倾向于自由奔放的情感抒发。
  • 杜甫《春望》:在国家动荡中对故人的追忆,情感更加沉重而深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苏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