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诸侄
作者: 陈允平 〔宋代〕
万里经年别,临分手重携。
地寒冬气早,家远暮云低。
有信秋凭雁,无眠夜听鸡。
满怀霜露感,不隔故山西。
白话文翻译:
远隔千里多年未见,临别时依依重握。
寒冷的土地上早已迎来冬季,远方的家乡暮色低沉。
有信寄托在秋雁的身上,夜里无眠听到鸡鸣声。
心中满怀着霜露的感慨,虽远隔依旧心系故乡。
注释:
- 万里: 形容路途遥远,千里之外。
- 经年: 多年,经过许多岁月。
- 重携: 再次握手,形容离别时的不舍。
- 地寒: 地面寒冷,指气候。
- 冬气早: 冬天的气息提早到来。
- 暮云低: 黄昏时分的云层低垂,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乡愁。
- 有信: 有音信,指寄托思念的方式。
- 秋凭雁: 秋天的候鸟(大雁)作为信使,表示远方的牵挂。
- 无眠: 形容因思念或其他原因而无法入睡。
- 霜露感: 霜露的感触,象征着思乡之情。
- 故山西: 故乡在西方,表达对家乡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允平是宋代的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诗作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著称,常常通过自然景物来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侄子的思念之情,可能是在离别后的思考与感慨。诗中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情交织,展现了离别的苦涩与对故乡的深情,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亲情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忆诸侄》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开头两句通过“万里经年别,临分手重携”展示了与侄子长时间的分离与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生动地描绘了亲情的深厚。接下来的“地寒冬气早,家远暮云低”则通过自然景象描绘出冷清的冬天与低沉的暮色,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牵挂。
“有信秋凭雁,无眠夜听鸡”两句中,诗人将思念寄托于秋天的雁群,同时通过“无眠”的状态进一步渲染思乡的情感,表现出夜深人静时思念的浓烈。最后一句“满怀霜露感,不隔故山西”则是情感的升华,尽管身处异地,诗人仍然心系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在霜露的意象中得到了升华。
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浓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亲情的重视和对故乡的深厚眷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万里经年别: 表达与侄子相隔千里,已经分离多年。
- 临分手重携: 离别时再次握手,表现出不舍。
- 地寒冬气早: 描述冬天的提前到来,营造出冷清的氛围。
- 家远暮云低: 远方的家乡在黄昏时显得更加低沉,象征思乡情绪的加重。
- 有信秋凭雁: 寄托思念于秋天的候鸟,表现出对远方亲人的关心。
- 无眠夜听鸡: 夜深无眠,听到鸡鸣声,象征对日常生活的思念。
- 满怀霜露感: 心中充满了对故土的感慨。
- 不隔故山西: 尽管身处异地,情感却不受距离的阻隔。
-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秋雁比作信使,生动形象。
- 拟人: 赋予自然元素(如鸡鸣)以情感,增强情感表达。
- 对仗: 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亲情的思念与对故乡的眷恋,表现出宋代文人对家庭和故土的深情。
意象分析:
- 万里: 象征距离的遥远,表达思念的深刻。
- 寒: 代表孤独与冷清,烘托情感的沉重。
- 雁: 作为信使,承载着思念之情。
- 霜露: 代表思乡的凄凉与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万里”指什么?
- A. 路途遥远
- B. 时间长久
- C. 家乡
-
在诗中,什么象征着思念?
- A. 雁
- B. 鸡
- C. 云
-
诗中的“无眠”指的是?
- A. 因为寒冷而无法入睡
- B. 因思念而无法入睡
- C. 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入睡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陈允平的《忆诸侄》均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李白的诗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感与对故乡的怀念,而陈允平则通过对亲情的描绘,展现出亲人之间的深厚关系。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精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