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窗夜课风雨鸣檐百端交集凄然成咏 其一》

时间: 2025-01-27 05:02:25

竟夕吟未已,翛然对短檠。

无家成濩落,有梦未分明。

秋老江湖色,风高鼙鼓声。

残篇空自检,幽恨总难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竟夕吟未已,翛然对短檠。
无家成濩落,有梦未分明。
秋老江湖色,风高鼙鼓声。
残篇空自检,幽恨总难平。

白话文翻译:

整夜吟诵未曾停止,悠然对着微弱的油灯。
没有家园仿佛沦落了,有梦却依旧模糊不清。
秋天的江湖景色苍老,风中传来鼓声嘹亮。
残留的诗篇空自检阅,内心的幽恨总是难以平息。

注释:

  • 竟夕:整夜。
  • 翛然:悠然自得的样子。
  • 短檠:小油灯,指光线微弱。
  • 无家成濩落:没有家就像漂泊无依。
  • 秋老:秋天的气息使人感到苍老。
  • 江湖色:江河湖泊的景色。
  • 鼙鼓声:鼓声,常用以形容战斗或庆典的气氛。
  • 残篇:未完成的诗篇。
  • 幽恨:内心的怨恨或情感。

典故解析:

  • “无家成濩落”可理解为对游子漂泊无依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归属感的渴望。
  • “风高鼙鼓声”则暗示着外部世界的动荡与激烈,可能是对时局的暗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茝,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秋季,诗人或许身处异乡,面对秋夜的凄凉,思乡情切,感慨万千。

诗歌鉴赏:

《秋窗夜课风雨鸣檐百端交集凄然成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秋夜独自吟诵时的孤独与忧伤。整首诗在意象上极具层次感,开篇以“竟夕吟未已”引入,表明诗人在夜晚的沉醉与不舍,紧接着“翛然对短檠”则营造出一种宁静却又略显孤独的氛围。诗人虽在吟诵,却似乎内心充满迷茫和无奈。

“无家成濩落”的句子,透出诗人对归属感的缺失,仿佛在暗示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无奈。接下来的“秋老江湖色,风高鼙鼓声”则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鼓声,进一步渲染了外部环境的冷清与动荡,内心的孤寂愈发显得沉重。

最后的“残篇空自检,幽恨总难平”透露出诗人在反思自己所写的诗篇时,心中暗藏的遗憾与不满,似乎无论如何都难以释怀。这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通过秋夜的背景,成功地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竟夕吟未已:整夜吟诵没有停止,表现出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执着。
  2. 翛然对短檠:在微弱的油灯下静坐,渲染出孤独的氛围。
  3. 无家成濩落:没有家可依,感受到漂泊的凄凉。
  4. 有梦未分明:梦境模糊不清,表达对未来的迷茫。
  5. 秋老江湖色:秋色苍老,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6. 风高鼙鼓声:外界的鼓声传入耳中,象征着动荡的局势。
  7. 残篇空自检:反复检阅未完成的诗篇,表现诗人内心的焦虑。
  8. 幽恨总难平:心中的怨恨难以平息,突出内心的纠结与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无家”比作“濩落”,形象地表达了孤独与失落。
  • 拟人:秋色被描绘得如同苍老的人,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孤独、漂泊与思乡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在秋夜中的沉思与无奈,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迷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成熟与衰老,同时也代表着思念与伤感。
  • :象征着内心的封闭与孤独。
  • :象征着希望与光明,却又因其微弱而显得无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竟夕吟未已”指的是: A. 整夜吟诵没有停止
    B. 早晨开始吟诵
    C. 昨天晚上未吟诵
    D. 白天吟诵

  2. “无家成濩落”表达了诗人的: A. 对家乡的骄傲
    B. 对孤独的感受
    C. 对生活的满足
    D. 对朋友的想念

  3. “幽恨总难平”意指: A. 心中的怨恨难以消散
    B. 心情愉悦
    C. 情感平静
    D. 对未来充满希望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吴茝的这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杜甫的情感更为直接而沉重,而吴茝则是通过秋夜的孤寂来抒发内心的忧伤,风格上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