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裘换酒 舟中作》
时间: 2024-09-19 20:59:21意思解释
诗词原文展示
《貂裘换酒 舟中作》
作者:潘西凤 〔清代〕
离别今番苦。
记前朝桃花林下,叮咛细语。
忍泪低眉含笑立,声则半吞半吐。
今夜里伊人何处。
偏是新来清梦少,怕咿唔耳畔吴娘橹。
心憔悴,声凄楚。
月明一棹临江渚。
正两岸人家都静,隆鼕三鼓。
此际推篷回首望,
望尽迷离烟树。
剪不断柔丝千缕。
遥忆江淹曾赋别,
便消魂未必能如许。
天欲晓,愁难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离别的苦楚,回忆起与爱人在桃花林下的细语交谈,虽忍泪含笑,却又难以自持。此刻,伊人不知身在何处,梦境也少了清晰,耳边只听到橹声令人心悸。月明之夜,舟行江渚,四周一片寂静,夜深人静,心中愁苦难以排遣,回头望去,迷离的烟树似乎牵扯着无尽的柔情。想起江淹曾为离别而赋诗,心中愁苦不已,直至天明,愁绪依旧难去。
注释
- 貂裘:用貂皮制成的衣服,象征奢华与富贵。
- 叮咛细语:指耳边轻声的嘱咐与细语,表现亲密关系。
- 吴娘橹:指的是舟上的橹声,吴是古地名,暗指江南水乡。
- 隆鼕三鼓:指夜深时分的鼓声,象征时间的流逝。
- 江淹:南朝诗人,以其离别诗著称,常用来表达忧伤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西凤,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风以细腻、情感丰富著称,擅长描绘离愁别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离别时刻,表现了对故人深切的思念与无奈,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情感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貂裘换酒 舟中作》是一首充满感情的离别诗,借助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忧伤。诗的开头即以“离别今番苦”点明主题,表达了离别带来的痛苦。接着通过回忆与爱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增添了情感的厚度,叮咛细语的描写显得亲密而又温馨。诗中“忍泪低眉含笑立”一句,既表现了对离别的无奈,也蕴含着深深的思念。
随着情节的发展,诗人将视角转向现实,问“今夜里伊人何处”,此时情感已由美好回忆转向对现实的迷惘与不安。月明的夜晚,舟行江渚,四周的静谧与隆鼕三鼓的声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出内心的孤寂。诗中最后提到江淹的别赋,更是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无法割舍的情感,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言辞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离别今番苦:开篇直抒胸臆,表明离别的痛苦。
- 记前朝桃花林下,叮咛细语:回忆与爱人的甜蜜时光,营造温馨的氛围。
- 忍泪低眉含笑立:虽然心中难忍悲伤,但仍努力掩饰情感。
- 声则半吞半吐:表达言语间的犹豫与不舍,难以启齿的情感。
- 今夜里伊人何处:对爱人去向的迷惘与担忧。
- 偏是新来清梦少:近期梦中见到爱人的机会减少,感到失落。
- 怕咿唔耳畔吴娘橹:听到橹声感到心痛,寓意对爱人的思念。
- 心憔悴,声凄楚:内心憔悴,声音带着悲伤。
- 月明一棹临江渚:描写夜晚的宁静与孤独,舟行江边。
- 正两岸人家都静,隆鼕三鼓:四周寂静,时间在慢慢流逝。
- 此际推篷回首望,望尽迷离烟树:回首望去,烟雾缭绕,似乎迷失在思念中。
- 剪不断柔丝千缕:情感如柔丝般千丝万缕,难以割舍。
- 遥忆江淹曾赋别:提到古人江淹的离别诗,增强情感的厚度。
- 便消魂未必能如许:感叹离别的痛苦,无法与古人相比。
- 天欲晓,愁难去:即将天明,愁绪依旧难以消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作“柔丝千缕”,形象生动。
- 拟人:月明的描写使得景象有了情感的寄托。
- 对仗:如“忍泪低眉含笑立”,表现了复杂的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离别的描绘,表达了对爱人深切的思念与无奈,展现了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在细腻的情感表达中,反映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美好与爱情,代表与爱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 橹声:代表孤独与思念,令人感到心痛。
- 月明:象征宁静和思考的时刻,与内心的孤寂相呼应。
- 烟树:迷离的意象,代表复杂的情感与思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吴娘”指的是谁?
- A. 一位歌妓
- B. 爱人
- C. 诗人的朋友
- D. 诗人的母亲
-
“忍泪低眉含笑立”这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欢喜
- B. 悲伤
- C. 惊讶
- D. 愤怒
-
诗中提到的“隆鼕三鼓”暗示了什么?
- A. 夜深时分
- B. 天亮时分
- C. 白天
- D. 傍晚
答案
- B. 爱人
- B. 悲伤
- A. 夜深时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离骚》 - 屈原
- 《相见欢》 - 李煜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貂裘换酒》的共同点在于对离愁的表达,李白通过对月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而潘西凤则通过对爱人的思念表现离别之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的魅力》
- 《江南水乡的诗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