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时间: 2025-01-11 21:37: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阳落照,断岸回帆,千条残柳参差。
此地曾经,依稀十里隋堤。
沧波夜寒渐起,坐西风初怯罗衣。
野桥外,正菰蒲弄晚,浅渚鸦啼。
薄暮青山凝黛,映明霞隔浦,两两鸿归。
短笛黄昏,声声怨入山眉。
今宵梦魂何处?寄秋心红叶谁题?
云水阔泛清光蟾影渐西。
白话文翻译
夕阳西下,映照着断岸上的帆船,千条残柳错落有致。
这里曾经是十里长堤的美丽景象,依稀可见。
沧海的寒意渐渐袭来,西风轻拂,罗衣初感寒意。
野桥外,菰蒲在傍晚的微风中摇曳,浅滩上鸦声哀啼。
薄暮中青山如黛,明霞映照在河对岸,两只鸿雁归来。
黄昏时分,短笛声声,怨入山眉。
今夜我的梦魂又在何处?寄托在秋天的红叶上,谁为我题写?
云水茫茫,清光荡漾,月影渐西。
注释
- 孤阳:指落日的阳光,寓意孤独。
- 断岸:指岸边的断裂,暗示孤寂和失落。
- 残柳:残缺的柳树,象征衰败和伤感。
- 隋堤:隋朝的堤岸,历史典故,代表美好的过去。
- 菰蒲:水边的植物,生长在湿地,常见于江南。
- 鸦啼:乌鸦的叫声,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
- 短笛:一种乐器,常用于表达情感,带有忧伤的意味。
- 梦魂:梦中的灵魂,常象征思念和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桐芬(生卒年不详),近代女诗人,擅长作词,风格独特,常以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象为题材。她的诗歌往往蕴含着对人生、自然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声声慢》创作于一个秋夜,诗人在自然景色的映衬下,表达了对过往的思念与孤独。此时的社会背景正经历着变革,个人情感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和无奈,让诗人的情感愈加深刻。
诗歌鉴赏
《声声慢》是一首充满情感与自然意象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孤独的感慨。开篇“孤阳落照”便传达出一种孤独的情绪,落日的余晖照射在断岸上,显得格外凄凉。接着“千条残柳参差”,柳树的凋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诗中对“十里隋堤”的怀念,仿佛在追寻过去的美好,而“沧波夜寒渐起”则引入了夜晚的冷清与凄凉,夜风轻拂,罗衣初寒,似乎在诉说着内心的愁苦。接下来的描写中,菰蒲摇曳和鸦啼声交织,展现出秋天的萧瑟,令人感到一阵阵的悲伤。
最后,诗人问道“今宵梦魂何处”,深刻地表达了对过去的缅怀与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在细腻的意象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孤阳落照:落日的孤独光辉,暗示诗人的孤寂。
- 断岸回帆:描绘孤舟在断裂的岸边,象征漂泊与无依。
- 千条残柳参差:柳树的残败,映射生命的无常。
- 此地曾经,依稀十里隋堤: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带有惆怅。
- 沧波夜寒渐起:夜晚的寒意渐浓,增添了孤独的氛围。
- 坐西风初怯罗衣:西风轻拂,罗衣初寒,感受秋意的逼近。
- 野桥外,正菰蒲弄晚:描绘秋日傍晚的景象,宁静而又萧瑟。
- 浅渚鸦啼:鸦声哀鸣,增添了孤寂的静谧。
- 薄暮青山凝黛:青山如黛,营造出一种静谧的美感。
- 映明霞隔浦,两两鸿归:鸿雁归来,象征着思乡之情。
- 短笛黄昏,声声怨入山眉:短笛声声,带着怨愁,传达出内心的孤独。
- 今宵梦魂何处?:对梦与思念的追问,充满哲理。
- 寄秋心红叶谁题?:对秋天的感慨与对心灵寄托的思考。
- 云水阔泛清光蟾影渐西:云水茫茫,月影西沉,象征着无尽的思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阳、断岸等自然景象比作内心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通过“声声怨入山眉”等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薄暮青山凝黛,映明霞隔浦”,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孤独与过往的思考,表现了在秋日的萧瑟中,诗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情感细腻而深刻,带有哲理的反思,令人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阳:象征孤独与失落。
- 残柳:代表生命的脆弱与时间的流逝。
- 菰蒲:生动的秋日景象,传达自然的凋零。
- 鸿雁:象征思乡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声声慢》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邓桐芬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十里隋堤”是什么的象征?
- A. 自然美景
- B. 过去的美好
- C. 未来的希望
-
“短笛黄昏,声声怨入山眉”中的“怨”字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忧伤
-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 《红楼梦·秋水共长天一色》:王维
诗词对比
- 《声声慢》与《天净沙·秋思》:同样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和对过往的追忆,两者在意象的运用上各有特色,但都渗透着浓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近现代诗词研究》
- 《邓桐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