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时间: 2025-02-04 15:37:17

楼外轻雷惊倦梦,水纹簟上凉添。

起来栏角御新缣。

断虹还拂树,斜照正烘帘。

隔岸烟峦来镜里,黛眉如学眉尖。

鬅茸湿柳欲齐檐。

晚风吹不散,妆衬一弯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楼外轻雷惊倦梦,水纹簟上凉添。
起来栏角御新缣。
断虹还拂树,斜照正烘帘。
隔岸烟峦来镜里,黛眉如学眉尖。
鬅茸湿柳欲齐檐。
晚风吹不散,妆衬一弯蟾。

白话文翻译:

楼外轻轻的雷声惊醒了我疲倦的梦,水纹在竹席上增添了一丝凉意。
我起来站在栏杆边,穿着新缣绸的衣裳。
那断断的彩虹轻轻拂过树梢,斜斜的阳光正照在窗帘上。
隔着水面,烟雾笼罩的山峦映入镜中,黛色的眉毛仿佛如同刚学会描眉尖般。
湿润的柳枝快要触到檐角。
晚风吹不散这妆饰,衬托出一弯明月。

注释:

  • 倦梦:疲惫的梦。
  • 新缣:新织的缣绸,指上好的丝绸。
  • 断虹:指雨后天晴时天边的彩虹。
  • 烟峦:雾气缭绕的山峦。
  • 黛眉:黑色的眉毛,常指妆饰。
  • 鬅茸:形容柳树枝条柔软,湿润的样子。
  • 妆衬:装饰和衬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侃(1885-1935),字子华,号惭愧斋主,近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是中国现代白话文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诗风受到古典诗词的影响,兼具清新与深邃。

创作背景:
《临江仙》作于黄侃留学期间,描绘了他在异乡的感受与思绪。诗中展现了对自然美的细腻感受,同时反映出诗人在生活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临江仙》是一首极具意境的词作,黄侃通过细腻的描摹与情感的流露,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开篇的“轻雷惊倦梦”,生动地描绘了晨起时的那一瞬间,渗透出一种淡淡的愁绪。雷声的轻响,不仅是自然的声音,更是内心深处情感的呼唤。

接着,诗人用“水纹簟上凉添”形象地表现了清晨的凉意与宁静。起身穿着新缣,展现了重整精神的决心与希望。此时的自然景色通过“断虹”与“斜照”两个意象,流露出一种温暖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

“隔岸烟峦来镜里”,这里的“镜”字,恰如其分地描绘出倒影的美丽与虚幻,仿佛使人沉醉其中。而“黛眉如学眉尖”则通过细腻的比喻,传达出对美的赞叹与渴望。最后,湿润的柳树与晚风交融,构建出一幅静谧而又动人的画面,使整首诗在情感上达到了高潮。

整首词作情感丰富,意象优美,展现了黄侃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楼外轻雷惊倦梦:描绘了清晨被雷声唤醒,表达了梦境的破裂与现实的来临。
  • 水纹簟上凉添:水面起伏,竹席上感受到清凉,渗透出自然的气息。
  • 起来栏角御新缣:起身时穿着新缣,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与生活的重新规划。
  • 断虹还拂树:彩虹的断裂与树的轻拂,展现了自然的柔美与变化。
  • 斜照正烘帘:阳光透过窗帘,烘托出温暖的家居气氛。
  • 隔岸烟峦来镜里:隔着水面看到的山峦倒影,象征着思绪的飘渺与幻影。
  • 黛眉如学眉尖:比喻眉形的美丽,反映了对美的欣赏。
  • 鬅茸湿柳欲齐檐:柳树的湿润与生机,展现了自然的丰盈与活力。
  • 晚风吹不散,妆衬一弯蟾:晚风中的月亮,象征着宁静与美好,形成一种和谐的意境。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比如“轻雷惊倦梦”通过雷声与梦的关系,塑造出一种恍惚的氛围;“斜照正烘帘”则暗示了光线的温暖与柔和。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情感基调既有温暖的清晨,也有淡淡的忧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雷声:象征着现实的唤醒与内心的惶惑。
  • 水纹:代表了内心的宁静与思绪的涟漪。
  • 新缣:象征着生活的新气象与希望。
  • 断虹:代表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流逝。
  • 烟峦:象征着远方与思念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轻雷惊倦梦”中的“轻雷”指的是什么?
    A. 大雷 B. 小雨 C. 小雷 D. 轻风

  2. “水纹簟上凉添”中的“凉”是什么感觉?
    A. 热 B. 冷 C. 温暖 D. 干燥

  3. 诗中提到的“新缣”是什么?
    A. 新衣 B. 一种植物 C. 一种食物 D. 一种饮料

答案:

  1. C. 小雷
  2. B. 冷
  3. A. 新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黄侃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达了对自然与思乡的情感,但黄侃的作品更注重细腻的描绘和生活的细节,而李白则更为直接与激情。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黄侃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