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朱放的《九日陪刘中丞宴昌乐寺送梁廷评》
独坐三台妙,重阳百越间。
水心观远俗,霜气入秋山。
不弃遗簪旧,宁辞落帽还。
仍闻西上客,咫尺谒天颜。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坐在三台山的美丽风光中,重阳节时节正值百越之地。
水面之心可以远望到俗世的喧嚣,秋霜的气息渗透到山中。
我不舍得丢弃旧日的簪子,宁愿辞去帽子归还。
仍然听说那位西来的客人,近在咫尺,前来拜见天子。
注释:
- 三台:指三台山,古时名山,象征高远。
- 重阳:指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古人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 百越: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代表遥远的地方。
- 水心:水面中央,意指水清澈见底。
- 霜气:秋天的寒气,表示季节变换。
- 遗簪:旧日佩戴的簪子,象征对往事的留恋。
- 咫尺:形容距离非常近,实际并不远。
典故解析:
- 重阳节:源于古代的登高习俗,后演变为敬老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 三台:自古以来被文人所推崇,象征着高洁与清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放,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以抒发个人情感,常常表现出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重阳节,诗人陪同刘中丞在昌乐寺宴请好友梁廷评,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惜别之情。
诗歌鉴赏:
《九日陪刘中丞宴昌乐寺送梁廷评》一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对友人深厚情谊的表达。诗开篇“独坐三台妙”,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高远的意境中,三台山的美景与重阳节的氛围交融,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接着,诗人以“水心观远俗”进一步深化了对远方世俗的观察,仿佛在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霜气入秋山”一句,传达出深秋的寒意,既是季节的变换,也是心境的隐喻。诗人对旧物的留恋与对未来的期许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温柔的感伤。最后两句“仍闻西上客,咫尺谒天颜”,不仅道出了对梁廷评的期待,更突显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虽然距离不远,却蕴含着深厚的情谊。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典雅与风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独坐三台妙:独自坐在三台山上,感受那里的美妙景致。
- 重阳百越间:重阳节时分,正值百越地区的季节。
- 水心观远俗:从水中反射的景象可以看见远方的世俗生活。
- 霜气入秋山:秋天的霜气已经渗透到山中。
- 不弃遗簪旧:不舍得抛弃旧日的簪子。
- 宁辞落帽还:宁愿辞去帽子,回归本真。
- 仍闻西上客:听说西来的朋友正在接近。
- 咫尺谒天颜:近在咫尺,前来拜见天子的面容。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独坐”与“仍闻”,形成对称之美。
- 意象:如“霜气”、“水心”,通过自然意象表达情感。
- 隐喻:表达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友谊的珍视,显示出一种高远而清新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台:象征宁静与高远。
- 水心:象征清澈与真实。
- 霜气: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
- 遗簪:象征对过去的留恋与美好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
“霜气入秋山”中的“霜气”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春天的生机
- B. 夏天的炎热
- C. 秋天的寒意
- D. 冬天的冰雪
-
诗人对旧物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忘记
- B. 舍弃
- C. 留恋
- D. 破坏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 vs. 朱放:王维的作品多描绘山水之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朱放则在自然中融入个人情感,更加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入门》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