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津送人》

时间: 2025-02-04 15:42:33

今朝杨子津,忽见五溪人。

老病无馀事,丹砂乞五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朝杨子津,忽见五溪人。
老病无馀事,丹砂乞五斤。

白话文翻译:

今天在杨子津,我突然遇到一个来自五溪的人。
他年老体弱,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只是乞求五斤丹砂。

注释:

  • 杨子津:指的是位于今湖北省境内的一个地方,古代的渡口。
  • 五溪人:指的是五溪流域的人,五溪是指五条河流,通常与楚地的文化、风俗有关。
  • 老病:年老且多病,表示身体状况不佳。
  • 丹砂:一种矿物,古代用作颜料或药材,这里暗示他乞求的东西可能与生计或生病有关。

典故解析:

“杨子津”与“五溪”是典型的地名,反映出诗人对地方的熟悉与情感。这种地名的使用,常常唤起读者对特定地域文化的联想,尤其是与楚文化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放,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杨子津送人》创作于朱放与友人离别之时,正值秋季,诗人在送别之际,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温情。诗中描绘的五溪人形象,体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与无奈。

诗歌鉴赏:

《杨子津送人》以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人间的冷暖与生存的艰辛。诗的开头“今朝杨子津”引入场景,直接而清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下来的“忽见五溪人”则通过突如其来的遇见,增加了诗的生活气息,也让读者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偶然相遇所带来的情感共鸣。

诗人在描写五溪人时,用“老病无馀事”概括了此人的生活状态,体现了他的无奈与困境。这里不仅是对个体的描绘,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最后一句“丹砂乞五斤”则将主题深化,乞求的丹砂不仅仅是物质的需求,更是一种对生存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短短几句中蕴含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今朝杨子津:今天的早晨,在杨子津这个地方。
  2. 忽见五溪人:突然看见一个来自五溪的人。
  3. 老病无馀事:这位老人因疾病缠身,生活中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
  4. 丹砂乞五斤:他向我乞求五斤丹砂,可能是为了生计或医疗需要。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老病者的无奈与诗人可能的安逸,强调了社会的差异。
  • 象征:丹砂象征着希望与生存的必需品,反映了人们对物质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一个老病乞求者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对生存的渴望,表现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怀,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人性与生存价值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杨子津:象征着离别与送行的场所,具有空间的意象。
  • 五溪人:代表着生活在边缘的弱势群体,体现社会的艰辛。
  • 丹砂:象征生存的需求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在哪个地方遇到了五溪人?

    • A. 湖边
    • B. 杨子津
    • C. 五溪
    • D. 山上
  2. 五溪人向诗人乞求什么?

    • A. 钱
    • B. 食物
    • C. 丹砂
    • D. 衣服
  3. 诗中表现了对哪类人群的同情?

    • A. 富人
    • B. 官员
    • C. 社会底层人民
    • D. 学者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卖炭翁》

诗词对比:

朱放的《杨子津送人》与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但朱放更侧重于个体的艰辛,情感更为细腻,而杜甫则通过国家的动荡,展现了更为宏观的社会问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