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天阁 其三》

时间: 2025-04-28 04:10:15

秋落空江动碧虚,黄芦洲渚雁飞初。

我来欲访鸱夷子,为挂西风十幅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浮天阁 其三 苏庠 〔宋代〕 秋落空江动碧虚,黄芦洲渚雁飞初。我来欲访鸱夷子,为挂西风十幅蒲。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江水显得格外空旷,碧绿的水面波动着,黄色的芦苇丛中,大雁开始飞翔。我来到这里,想要寻找传说中的鸱夷子,为了挂起西风中的十幅蒲扇。

注释:

字词注释:

  • 碧虚:指碧绿的水面。
  • 黄芦:黄色的芦苇。
  • 洲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 鸱夷子:古代传说中的隐士。
  • 十幅蒲:指用蒲草编织的大扇子。

典故解析:

  • 鸱夷子:据《列仙传》记载,鸱夷子是古代传说中的隐士,善于制作蒲扇,常在西风中挂起蒲扇,象征着隐逸和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庠,字养直,号后湖病民,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多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此诗描绘秋江景色,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庠游历江边时,秋天的景色触动了他的情感,使他联想到传说中的隐士鸱夷子,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超脱尘世的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江为背景,通过描绘空旷的江面、黄色的芦苇和大雁的飞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诗中的“我来欲访鸱夷子”一句,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为挂西风十幅蒲”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脱尘世的愿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落空江动碧虚”:秋天的江水显得格外空旷,碧绿的水面波动着,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 “黄芦洲渚雁飞初”:黄色的芦苇丛中,大雁开始飞翔,增添了秋天的生机和动感。
  • “我来欲访鸱夷子”:我来到这里,想要寻找传说中的隐士鸱夷子,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为挂西风十幅蒲”:为了挂起西风中的十幅蒲扇,象征着超脱尘世,追求隐逸生活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碧虚”比喻碧绿的水面,形象生动。
  • 拟人:“动”字赋予江水以动感,使其显得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江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虚:碧绿的水面,象征宁静和深远。
  • 黄芦:黄色的芦苇,增添秋天的色彩。
  • 雁飞:大雁的飞翔,增添秋天的生机和动感。
  • 鸱夷子:隐士的象征,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十幅蒲:蒲扇的象征,表达超脱尘世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碧虚”指的是什么? A. 碧绿的天空 B. 碧绿的水面 C. 碧绿的草地
  2. 诗中的“鸱夷子”是什么? A. 古代的隐士 B. 古代的官员 C. 古代的诗人
  3. 诗中的“十幅蒲”象征着什么? A. 隐逸生活 B. 尘世生活 C. 繁忙生活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通过对赤壁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山居秋景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苏轼《赤壁赋》与苏庠《浮天阁 其三》: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苏轼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苏庠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列仙传》:了解鸱夷子的传说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