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吕二山人君子居韵二首
渤海非东海,穷乡奈薄游。
惭予为地主,爱汝独风流。
野色蓬三径,涛声夜一楼。
邻人亦知德,送酒过墙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渤海并不是东海,身处偏远乡村,我又该如何度过这寂寞的时光呢?我感到惭愧,自己身为地主,却依旧喜欢你那种清新脱俗的风流气质。田野的风光如蓬蒿般郁郁葱葱,夜晚的潮声回荡在楼上。邻居们也知道你的品德,因此常常送酒到我的墙头来。
注释
- 渤海:指中国北方的渤海,地理位置偏远。
- 东海:指中国东部的东海,象征繁华与热闹。
- 穷乡:偏僻的乡村。
- 薄游:指游玩或游荡,通常带有消极的意味。
- 地主:拥有土地的人,指诗人自身的身份。
- 野色蓬三径:田野的景色如蓬蒿般自然,三条小路象征宁静的生活。
- 涛声夜一楼:夜晚听涛声,增加了诗的意境。
典故解析
- 君子:在古代文化中,君子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代表一种理想的品格。
- 邻人送酒: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对品德的认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巍,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反映出独特的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一个偏远的乡村,诗人对生活环境的感慨和对“君子”品德的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际关系的反思,呈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情感。诗人的内心纠葛与自我认知相互交织,在“惭予为地主”一句中,诗人流露出对自身身份的自省,尽管拥有土地,但心灵却向往更为高洁的“风流”。在“野色蓬三径”中,自然的风景不仅为诗人提供了灵感,也映射出他内心的宁静与追求。夜晚涛声的描写,给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体验,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邻人送酒的细节,既是对品德的肯定,也是人与人之间友谊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关系的思考。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充满了人文情怀,展现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渤海非东海:强调渤海的偏远,与热闹的东海形成对比,暗示诗人的孤独。
- 穷乡奈薄游:表达对偏远乡村生活的无奈和对游荡生活的反思。
- 惭予为地主:诗人自我反省,尽管身为地主,内心却觉得自愧不如。
- 爱汝独风流:对他人品德的欣赏,表达对高洁品质的向往。
- 野色蓬三径:描绘自然景色,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涛声夜一楼:夜晚潮声的渲染,增添了诗的意境。
- 邻人亦知德:邻居的善意行为,反映人际关系的温暖。
-
修辞手法:
- 对比:渤海与东海的对比,增强了孤独感。
- 拟人:涛声被赋予情感,使得自然更具生命力。
-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品的高尚追求,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自省。
意象分析
- 渤海:象征孤独与偏远。
- 东海:象征繁华与热闹。
- 野色:自然之美,象征心灵的宁静。
- 涛声:夜的寂静,象征内心的思考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海”象征什么?
- A. 偏远
- B. 繁华
- C. 乡村
-
“惭予为地主”中,作者对自己身份的态度是?
- A. 自豪
- B. 自省
- C. 忽视
-
诗中“邻人送酒”的作用是什么?
- A. 增强孤独感
- B. 表达友谊
- C. 反映贫困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杨巍与王维的作品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杨巍更关注人际关系的温情,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孤独。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