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柏林院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胡来胡现劫灰深,风鼓三灾海印沈。
急过当年无佛处,庭前空有柏森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灾难的感慨,胡人来侵,劫掠一片,灰烬深重,风中鼓动着三灾,海上的印记也沉没了。回想当年没有佛教庇护的地方,如今庭前却只剩下郁郁葱葱的柏树。
注释:
- 胡来胡现:指的是胡人(外族)来侵扰,给国家带来了灾难。
- 劫灰深:指劫难之后留下的灰烬很深,象征战乱带来的破坏。
- 风鼓三灾:三灾指的是水灾、火灾和瘟疫等自然灾害。
- 海印沈:海中的印记沉没,暗指曾经的辉煌和繁荣已不复存在。
- 急过当年无佛处:回忆过去,那个地方没有佛教的庇佑。
- 庭前空有柏森森:如今只剩下庭前的柏树,象征历史的沧桑与空寂。
典故解析:
该诗中提到的“无佛处”,可能是指佛教传入前的状态,象征着无助和失落。诗中暗含对历史的反思与哀叹,反映了社会动荡和人们的苦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梅谷,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词人,以其理学思想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著称。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发,诗人对此深感忧虑,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哀伤。
诗歌鉴赏:
《柏林院》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沉重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然和历史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他对国家动荡、民生困苦的深切关怀。开头的“胡来胡现劫灰深”,直接切入主题,略显悲凉,仿佛在述说着一场即将到来的浩劫。接下来的“风鼓三灾海印沈”则进一步强调了灾难的多重性,诗人用“风鼓”这一形象化的说法,生动地描绘了灾难的来临,令人感到不安与压迫。
最后两句的转折,似乎是在对比过去与现在,昔日的繁华已被战火吞噬,而如今只剩下“柏森森”的空寂景象,表现出一种身世浮沉的无奈。整首诗在情感上抒发了对战乱的愤懑与对历史的深思,富有哲理性和历史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胡来胡现劫灰深”:描述外族入侵,带来的劫难与破坏,形成深重的灰烬。
- “风鼓三灾海印沈”:自然灾害的频繁与海洋的波动暗喻着国难的加重。
- “急过当年无佛处”:怀念过去,感慨没有庇护的无助。
- “庭前空有柏森森”:强调如今的孤独与荒凉,柏树成为历史的见证。
修辞手法:
- 比喻: “风鼓三灾”将风与灾难结合,形象生动。
- 对仗: 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 灾难如同有意图的存在,给人以直观的威胁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人们苦难的同情,体现了诗人深邃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人: 外族入侵的象征,带来混乱与痛苦。
- 劫灰: 战争留下的悲惨印记,象征历史的伤痛。
- 柏树: 代表历史的见证与时间的流逝,寓意孤独和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胡来胡现”的意思是:
A. 外族入侵
B. 和平安宁
C. 自然灾害 -
诗中提到的“三灾”不包括:
A. 水灾
B. 瘟疫
C. 战争 -
诗中提到的“柏森森”象征:
A. 繁华
B. 空寂与孤独
C. 幸福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动乱的感慨。
- 李白的《庐山谣》:探讨历史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对比:
- 范成大的《柏林院》与杜甫的《春望》都描绘了战乱带来的痛苦,但范成大更注重自然意象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多地通过历史的沉重来表达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范成大诗文集》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历史与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