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峨眉十一首》

时间: 2025-01-24 12:51:34

岂但山储秀,年多树亦灵。

华夷供静瞩,参井入危经。

幽讨真殊绝,神光却渺冥。

正当存不议,聊使俗迷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岂但山储秀,年多树亦灵。
华夷供静瞩,参井入危经。
幽讨真殊绝,神光却渺冥。
正当存不议,聊使俗迷醒。

白话文翻译:

这座山不仅储藏着美丽的风景,树木也在岁月中显得灵性非凡。
无论是华夏还是夷族,大家都在安静地凝视这美景,仿佛进入了危险的经文深处。
深邃的探讨使得真理显得与众不同,神秘的光辉却又显得渺小而无形。
在此刻保持沉默是明智的,偶尔让世俗的迷惑得到些许清醒。

注释:

  • 岂但:难道只是。
  • 山储秀:山中蕴藏了秀美的风光。
  • 树亦灵:树木也显得灵动。
  • 华夷:指华夏和外族,泛指中国及周边民族。
  • 静瞩:安静地凝视。
  • 参井:指深邃的井,形容深不可测。
  • 危经:指艰难、复杂的经文或道理。
  • 幽讨:深邃的探讨。
  • 真殊绝:真理显得独特而绝妙。
  • 神光:神秘的光辉。
  • 渺冥:渺小而无形。
  • 存不议:保持沉默。
  • 俗迷醒:让世俗的迷惑有所觉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时行,字宗道,号时行,宋代诗人,出生于嘉定,曾任官职。其诗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和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冯时行游览峨眉山时,受自然美景和心灵感悟的影响,表达对自然和哲理的思考。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诗歌鉴赏:

冯时行的《游峨眉十一首》展现了他对峨眉山的深刻感悟,诗中不仅描绘了山水的美丽,也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篇“岂但山储秀,年多树亦灵”强调了自然界的灵性与生命力,树木的灵动与山的秀美相得益彰,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接着,诗中提到“华夷供静瞩”,不仅反映了自然的和谐美,也暗示了文化的交融与交流。

“幽讨真殊绝,神光却渺冥”展现了诗人对深邃哲理的探讨,尽管追求真理的过程艰难且复杂,但最终的领悟却是微妙而难以捉摸的。最后一句“正当存不议,聊使俗迷醒”更是传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反思与批判,认为在繁杂的世俗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醒,是一种智慧。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哲理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岂但山储秀”:不仅仅是山的秀丽。
  2. “年多树亦灵”:树木在岁月中显示出灵动的特质。
  3. “华夷供静瞩”:华夏与外族都在静静地注视。
  4. “参井入危经”:如同深邃的井水,形容道理的复杂。
  5. “幽讨真殊绝”:“幽讨”指深邃的探讨,真理显得独特。
  6. “神光却渺冥”:“神光”指神秘的光辉,然而又显得微小。
  7. “正当存不议”:在这个时刻,保持沉默是明智的。
  8. “聊使俗迷醒”:让世俗的迷惑有所觉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水与人生哲理相结合。
  • 对仗:如“华夷”与“静瞩”,形成对比。
  • 拟人:赋予树木灵性,增强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思索,表达了在纷扰世俗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愿望,强调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远、崇高的理想。
  • :代表生命的活力与灵性。
  • 华夷:象征文化的交融。
  • 幽讨:寓意深邃的哲理探讨。
  • 神光:象征智慧与真理的光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华夷”是指什么? A. 山和水
    B. 华夏和外族
    C. 自然与哲理
    D. 诗人与人

  2. 诗中“正当存不议”意指什么? A. 要积极发言
    B. 保持沉默是明智的
    C. 世俗的迷惑
    D. 追求真理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山中杂诗》 - 王维

诗词对比: 冯时行与王维的作品都有对自然的描绘,但王维的诗更注重禅意与内心的宁静,而冯时行则强调哲理的探讨与对世俗的反思。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冯时行生平与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