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峨眉十一首
冯时行 〔宋代〕
闻说最佳处,深藏叠嶂间。
只须一两屐,更入数重山。
架竹深犹渡,垂藤险可攀。
林泉夫厌客,风雨不教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在说,听说最美的地方深藏在重重山峦之间。只需一两双木屐,就能继续深入那层层叠叠的山中。架起的竹子深处依然可以渡过,悬垂的藤蔓也可以攀爬。但在这林泉之中,似乎那山林对游人感到厌倦,风雨也不让人轻易归去。
注释:
- 最佳处:指的是风景最美的地方。
- 深藏:隐藏得很深。
- 屐:木屐,一种古代的鞋子。
- 重山:层层叠叠的山。
- 架竹:指架设的竹子,可以用来渡河。
- 垂藤:悬挂下来的藤蔓。
- 厌客:厌烦客人,这里表达出一种对游人的冷淡态度。
- 不教还:不允许归去。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诗中隐含的“山林”“风雨”意象,与古代文人隐逸生活相关,常用于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喧嚣世俗的逃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冯时行,字子华,号竹山,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冯时行游览峨眉山时,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表达了他对幽静山林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逃避。
诗歌鉴赏:
《游峨眉十一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峨眉山的自然美景与其幽静的氛围。开头两句以“闻说最佳处”引入,表现出游人对于美景的期待与向往,随后“深藏叠嶂间”则将这种美景的神秘感增添。诗中使用了“只须一两屐”,通过简洁的物象暗示出游人踏上征程的决心与勇气。接下来的“架竹深犹渡,垂藤险可攀”展现了自然景观的丰富多样,同时也传递出一种挑战与探索的精神。
最后两句“林泉夫厌客,风雨不教还”则形成强烈的对比,一方面表达了山林的幽静与孤独,另一方面也透出一种对游人的冷淡与拒绝。这种情感的转折,使得整首诗在描绘美景的同时,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惆怅与感慨,仿佛是在提醒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然的感受与尊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闻说最佳处:开篇即引出主题,暗示有美景待发掘。
- 深藏叠嶂间:强调这些美景被层层山脉包围,显得神秘而诱人。
- 只须一两屐:简化了游览的装备,突显出自然的亲近感。
- 更入数重山:暗示游人愿意深入探索,表现出一种冒险精神。
- 架竹深犹渡:即使在深山之中,依然可以找到渡过的方式,象征着机遇。
- 垂藤险可攀:自然的险峻与美丽并存,激励人们去攀登探索。
- 林泉夫厌客:表达山林对外来者的排斥,可能是对人类侵扰的反思。
- 风雨不教还:风雨的阻隔象征着自然的无情与人类的渺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架竹”“垂藤”均用竹子和藤蔓象征着山中自然的险峻与美丽。
- 拟人:山林似乎对游人表现出厌倦,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仗,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同时流露出对人类活动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幽静山林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逃避,情感基调既有热爱又有淡淡的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最佳处:象征着理想中的美景。
- 叠嶂:代表着险峻的自然景观。
- 屐:代表游人的探索与追求。
- 竹、藤:象征自然之美与生命力。
- 林泉:表现自然的静谧与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最佳处”指的是哪里?
- A. 阳光明媚的地方
- B. 深藏在重重山峦之间
- C. 热闹的城市
-
“架竹深犹渡”的意思是什么?
- A. 竹子很深
- B. 可以渡过深处的河流
- C. 竹子架得很高
-
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游人的欢迎
- B. 对游人的厌倦和自然的冷漠
- C. 对风雨的喜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山中对雪》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高》:同样是描写自然美景,但更注重于抒发个人的感慨与壮志,与冯时行的幽静感形成对比。
- 李白的《山中对雪》: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李白更加强调的是个体的豪情与对自然的奔放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
- 《冯时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