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宝莲寺分韵得尘字
冯时行 〔宋代〕
路出青山近,招提更可人。
清心钟磬响,远迹簿书尘。
晚日池边迥,秋风杖履亲。
频来一樽酒,不畏老僧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宝莲寺游玩的情景。道路通向青山,寺庙的招牌让人倍感亲切。寺中钟声清脆,心灵也随之宁静,远离尘世的繁杂。傍晚时分,池塘边显得格外空旷,秋风轻拂,让人倍感亲近。作者频频光顾这里,带着一壶酒,丝毫不怕老僧的斥责。
注释:
- 路出青山近:通往青山的路很近。
- 招提:寺庙的招牌或标记,这里指佛教寺庙。
- 清心:使心灵清净,宁静。
- 钟磬:寺庙中用来敲响的钟和磬,发出清脆的声音。
- 远迹簿书尘:远离尘世的痕迹与书本的尘埃,表示超然与宁静。
- 杖履:拄着的拐杖和鞋履。
- 不畏老僧嗔:不怕老和尚的责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冯时行,字子之,号天游,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风格清新淡雅,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禅宗意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冯时行游访宝莲寺期间,表现了他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意境上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和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首先,开篇通过“路出青山近”,迅速引入读者的视野,展现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青山绿水的背景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在“清心钟磬响”中,钟声与磬声不仅仅是声音的描写,更是心灵的共鸣,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思想境界。接下来的“远迹簿书尘”,则是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诗人选择远离尘世的烦扰,追求内心的平静。
晚日的描写,映衬出一种孤寂和亲近自然的情感,“秋风杖履亲”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最后两句“频来一樽酒,不畏老僧嗔”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尽管老僧可能会有所不满,诗人依然选择追求自我的快乐,这种洒脱与不羁让整首诗更显真实和自然。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路出青山近:诗人描述了前往宝莲寺的路途,展现出附近青山的美丽。
- 招提更可人:寺庙的标志让人感到亲切,暗示着宗教的温暖。
- 清心钟磬响:钟声和磬声使人心灵宁静,暗示着佛教的修行。
- 远迹簿书尘: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
- 晚日池边迥:傍晚时分,池塘边景色幽静。
- 秋风杖履亲:秋风拂面,诗人与自然亲密无间。
- 频来一樽酒:诗人常常来此,带着酒,享受当下。
- 不畏老僧嗔:无畏老僧的责备,表现出诗人追求自我、洒脱的态度。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招提”暗喻佛教文化)、对仗(如“晚日池边迥,秋风杖履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在世俗繁华中寻求自我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青山: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钟磬:代表佛教的文化氛围,传达内心的宁静。
- 池水:象征心灵的平静和孤独。
- 秋风:传递出季节的变迁和与自然的亲密感。
- 酒:象征自由与洒脱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路出青山近”表达了什么样的景象? a) 远离城市
b) 接近自然
c) 进入繁华 -
“不畏老僧嗔”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性格? a) 怯懦
b) 洒脱
c) 忧虑
答案:
- b) 接近自然
- b) 洒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与豪情,而冯时行则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生活的超然。两者在意境与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生活观与价值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冯时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