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峨眉十一首》

时间: 2025-02-04 15:36:16

搀天元有路,绝俗更无村。

孤眺临崖觜,危升挽木根。

渺茫均远迩,倏忽变明昏。

佛现惊搜句,岩前万口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峨眉十一首
冯时行〔宋代〕

搀天元有路,绝俗更无村。
孤眺临崖觜,危升挽木根。
渺茫均远迩,倏忽变明昏。
佛现惊搜句,岩前万口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峨眉山游览时的所见所感。诗中表达了他在险峻的山崖边远望的情景,感受到世俗的喧嚣被远离,仿佛进入了一个超脱的境地。孤独地眺望山崖,心中惶惶不安,仿佛一股强烈的力量在推着他向上攀升。景物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瞬间的变化让人感到迷茫。佛的显现让他惊讶,耳边传来数不清的声音,仿佛在传递着什么深刻的道理。

注释

  • :扶持、夹带之意。
  • 元有路:指达到天元的路径。
  • 绝俗:远离世俗的喧嚣。
  • 孤眺:孤独地注视。
  • 临崖觜:在崖边高处眺望。
  • 危升:艰难地向上攀爬。
  • 挽木根:用手抓住树根,形象地表现出攀爬的艰难和不易。
  • 渺茫:模糊不清,形容远近难辨。
  • 倏忽:瞬间,形容时间的迅速变化。
  • 佛现:佛的显现,象征着智慧的启发。
  • 万口喧:众多声音的喧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时行,字子明,号竹溪,宋代著名诗人,生平事迹较少留存,多以山水题材著称。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游峨眉十一首》是冯时行在游览峨眉山时的即兴创作,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峨眉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游览的胜地,诗人置身于此,感受到山水的魅力与佛教文化的影响,因而产生了创作灵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峨眉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及对自然的向往。诗的开头“搀天元有路,绝俗更无村”便体现了诗人对远离喧嚣、追求精神寄托的渴望。接着,诗人以“孤眺临崖觜”描绘了孤独的景象,搭配“危升挽木根”的动作,传达出一种艰难的攀登与探索过程。整首诗在意象上极具层次感,前半部分营造出一种孤独而险峻的氛围,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对佛教文化的探讨,“佛现惊搜句”点出了诗人对智慧的追求。最后“岩前万口喧”则暗示了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生命与思考的声音,形成一种对话的氛围,使得整首诗既有个人内心的探索,又有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搀天元有路:表明到达天元的路途是艰难的。
  • 绝俗更无村:强调远离世俗,进入一种超然的境地。
  • 孤眺临崖觜:描绘孤独的眺望,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情感。
  • 危升挽木根:形象地表现出攀登的艰难,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 渺茫均远迩:瞬息之间,景物变化无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
  • 倏忽变明昏: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无所适从。
  • 佛现惊搜句:佛的显现让人思考,象征智慧的启迪。
  • 岩前万口喧:众多的声音汇聚,表现出自然的喧嚣与生命的活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艰难比作攀登,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 拟人:自然景象被赋予了情感,使得诗歌更具生命力。
  • 对仗:如“渺茫均远迩,倏忽变明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峨眉山自然景观的描写,探讨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思,表达了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元: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境地,代表追求精神的理想。
  • 孤眺:传递孤独与思考,代表内心的探索。
  • 崖觜:险峻的自然景观,象征挑战与探索的勇气。
  • :象征智慧与启迪,表现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绝俗”指的是什么? A. 远离世俗
    B. 追求名利
    C. 享受生活
    D. 与人交往

  2. “孤眺临崖觜”这句中,“孤眺”给人怎样的感觉? A. 热闹
    B. 冷清
    C. 快乐
    D. 忧伤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对自然的赞美与思考
    C. 对名利的追求
    D. 对爱情的向往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冯时行的《游峨眉》更加强调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与哲理思考,而王维则更注重描绘宁静的山水之美。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表现出的情感和风格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艺术风格》
  • 《冯时行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