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杜师义
作者: 姚合 〔唐代〕
出处难相见,同城似异乡。
点兵寻户籍,烧药试仙方。
事校千般别,心还一种忙。
黄金如化得,相寄亦何妨。
白话文翻译:
因为生活的缘故,虽然我们同在一座城市,却仿佛身处异乡,难以相见。为了寻求帮助,我四处打听你的消息,甚至像点兵一样查寻户籍。我在忙碌的事务中,心中仍然感到无比焦虑。即使金钱再多,都无法弥补我们之间的相聚,寄托给你一些心意又有什么妨碍呢?
注释:
- 出处:指来处、故乡,这里暗指难以相见的原因。
- 点兵:比喻严格地查询,像点兵一样仔细。
- 寻户籍:查找朋友的住址,意在说明联系的困难。
- 烧药试仙方:比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与医生和草药相关。
- 事校千般别:指生活琐事多而复杂,令人心烦意乱。
- 黄金如化得:意指即使金钱再多,也无法解决心中的寂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唐代诗人,字子云,号石门,晚唐时期人。姚合生活在动荡的时代,政治动乱,民生困苦。他的诗歌多表现出对社会的关心以及对友人的思念,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寄杜师义》写于姚合身处长安,因生活繁忙而难以见到友人杜师义。诗中透露出对友人的思念和生活中的无奈,反映了唐代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和人际关系的疏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对友人杜师义的深切思念,传达了生活的无奈与人际关系的复杂。开头的“出处难相见,同城似异乡”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同在一个城市却难以相见的孤独感与隔阂。接下来的“点兵寻户籍,烧药试仙方”则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作者为了与友人取得联系而不懈努力的场景,彰显了深厚的友情。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生活琐事的叹息,尽管生活中有诸多繁杂的事务,但最终心中仍牵挂着友人,这份情感超越了物质的价值,体现出人际关系中的真挚与温暖。
整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对仗的形式,韵律感强,情感真切,展现了姚合的诗歌才华和对友谊的珍视。在唐代诗歌中,这种情感的表达显得尤为珍贵,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出处难相见:虽然身处同一城市,却因为生活的忙碌和环境的变化而难以相见。
- 同城似异乡:强调了虽然地理位置相近,但心理上的距离却仿佛很远。
- 点兵寻户籍:形容作者为找到朋友而进行的努力,显示出寻觅的艰辛。
- 烧药试仙方:意喻作者在寻找解决方法,表明了对友人深切的关心。
- 事校千般别:虽然生活中有千般杂事,但心中对友人的挂念始终未变。
- 心还一种忙:指心里始终忙碌于思念和焦虑。
- 黄金如化得:即使金钱再多也无法换来友谊的相聚。
- 相寄亦何妨:表达了即使身在异地,友情的寄托依然重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点兵”与“烧药”进行类比,形象地表达了寻找友人联系的艰难。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排比:通过多个“千般别”,强调生活的繁杂与心中牵挂的沉重。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友谊的珍视与思念,表达了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然值得珍惜。即使生活再忙,友情的寄托依然可以带来慰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城市:象征着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冷漠。
- 黄金:代表物质财富,但在友情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 户籍: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同城似异乡”,这反映了作者对什么的感受? A. 生活的富裕
B. 友谊的疏远
C. 城市的繁华 -
填空题:诗中“事校千般别,心还一种忙”表达了___。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黄金如化得”是指金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对/错)
答案:
- B
- 对友人的思念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友人或亲人的思念。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描写了对故友的追忆与感慨。
诗词对比:
- 姚合《寄杜师义》与王维《送别》: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姚合更聚焦于生活中的无奈,而王维则强调了离别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姚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