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都下二首》

时间: 2025-01-22 03:36:52

骄马金鞭白面郎,双鬟小女坐车箱。

轮声辘辘归何处,留得红笼绛蜡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骄马金鞭白面郎,双鬟小女坐车箱。 轮声辘辘归何处,留得红笼绛蜡香。

白话文翻译:

骑着装饰华丽的马匹,手持金鞭的英俊青年,旁边坐着梳着双鬟的小女孩。车轮声辘辘,他们将归向何方?只留下装着红色灯笼和绛色蜡烛的香气。

注释:

  • 骄马:装饰华丽的马匹。
  • 金鞭:用金装饰的鞭子,象征富贵。
  • 白面郎:面容英俊的青年男子。
  • 双鬟:古代女子的一种发髻样式,这里指小女孩。
  • 车箱:马车的车厢。
  • 辘辘:车轮滚动的声音。
  • 红笼:红色的灯笼。
  • 绛蜡:红色的蜡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这首诗描绘了上元节(元宵节)的繁华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上元节是宋代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举行灯会、赏花灯等活动。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节日热闹场景的赞美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上元节的繁华景象。首句“骄马金鞭白面郎”描绘了一位英俊的青年男子,骑着装饰华丽的马匹,手持金鞭,形象鲜明。第二句“双鬟小女坐车箱”则描绘了一位梳着双鬟的小女孩坐在马车车厢中,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后两句“轮声辘辘归何处,留得红笼绛蜡香”则通过车轮的声音和留下的香气,表达了节日的余韵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节日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骄马金鞭白面郎:描绘了一位英俊的青年男子,骑着装饰华丽的马匹,手持金鞭,形象鲜明。
  2. 双鬟小女坐车箱:描绘了一位梳着双鬟的小女孩坐在马车车厢中,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3. 轮声辘辘归何处:通过车轮的声音,表达了节日的喧嚣和人们的归途。
  4. 留得红笼绛蜡香:通过留下的香气,表达了节日的余韵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意象生动:通过“骄马”、“金鞭”、“白面郎”、“双鬟小女”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节日的场景。
  • 拟人:“留得红笼绛蜡香”中的“留得”赋予了香气以人的行为,增强了诗意。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上元节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节日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骄马、金鞭:象征富贵和节日的热闹。
  • 白面郎、双鬟小女:象征节日的欢乐和人们的喜悦。
  • 红笼、绛蜡:象征节日的灯火和余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白面郎”指的是什么? A. 面容英俊的青年男子 B. 面容苍白的老人 C. 面容黝黑的青年男子

  2. 诗中的“双鬟”是指什么? A. 古代女子的一种发髻样式 B. 古代男子的一种发髻样式 C. 古代女子的一种服饰

  3. 诗中的“红笼绛蜡香”表达了什么? A. 节日的灯火和余韵 B. 节日的喧嚣和人们的归途 C. 节日的欢乐和人们的喜悦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上元侍宴》:描绘了上元节的宫廷宴会场景。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

诗词对比:

  • 张耒的《上元都下二首》与苏轼的《上元侍宴》都描绘了上元节的场景,但张耒的诗更注重日常生活的描绘,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宫廷宴会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张耒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