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柳郎中舒州潜庵二首》
时间: 2025-01-11 19:49: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柳郎中舒州潜庵二首 张耒 〔宋代〕
浪走尘埃竟未甘,仙郎六十制潜庵。 门前山色云侵坐,峰下秋光水满潭。 野鹤避人巢古木,清猿乘月啸寒岩。 从今不作轩裳客,多买烟霞未是贪。
白话文翻译:
我一直在尘世中奔波,却始终不甘心就此沉沦,如今六十岁的仙郎建造了潜庵。 门前山色如云,仿佛侵入了我的座位,山峰下的秋光映照着满潭的水。 野鹤为了避开人群,选择了古老的树木筑巢,清猿在月光下对着寒冷的岩石长啸。 从今以后,我不再追求官场的荣华富贵,多买些烟霞(指隐居生活)并不是贪心。
注释:
- 浪走尘埃:比喻在尘世中奔波。
- 仙郎:指柳郎中,即柳永,宋代著名词人。
- 潜庵:隐居的地方。
- 云侵坐:形容山色如云,仿佛侵入了座位。
- 秋光:秋天的景色。
- 野鹤:比喻隐士。
- 清猿:指在山中生活的猿猴。
- 轩裳客:指追求官场荣华的人。
- 烟霞:指隐居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是和柳永的诗作,柳永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以写爱情词著称,但也有不少描写山水隐逸的作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耒在和柳永的诗作时所作,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厌倦。柳永在舒州(今安徽宣城)建造了潜庵,张耒以此为题,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厌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潜庵周围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厌倦。诗中“浪走尘埃竟未甘”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生活的厌倦,而“仙郎六十制潜庵”则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自然景色,如“门前山色云侵坐”、“峰下秋光水满潭”等,都是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的体现。最后两句“从今不作轩裳客,多买烟霞未是贪”,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厌倦。
诗词解析:
- 浪走尘埃竟未甘: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生活的厌倦,不愿意再在尘世中奔波。
- 仙郎六十制潜庵: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六十岁的仙郎建造了潜庵,意味着诗人也想要过上隐逸的生活。
- 门前山色云侵坐: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峰下秋光水满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野鹤避人巢古木: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清猿乘月啸寒岩: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从今不作轩裳客,多买烟霞未是贪: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厌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浪走尘埃”比喻在尘世中奔波。
- 拟人:如“云侵坐”将云拟人化,仿佛云侵入了座位。
- 对仗:如“野鹤避人巢古木,清猿乘月啸寒岩”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厌倦。通过对潜庵周围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从今不作轩裳客,多买烟霞未是贪”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厌倦。
意象分析:
- 浪走尘埃:比喻在尘世中奔波。
- 仙郎:指柳郎中,即柳永,宋代著名词人。
- 潜庵:隐居的地方。
- 云侵坐:形容山色如云,仿佛侵入了座位。
- 秋光:秋天的景色。
- 野鹤:比喻隐士。
- 清猿:指在山中生活的猿猴。
- 轩裳客:指追求官场荣华的人。
- 烟霞:指隐居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仙郎”指的是谁? A. 张耒 B. 柳永 C. 苏轼 D. 王安石
-
诗中的“潜庵”是什么意思? A. 隐居的地方 B. 官场 C. 寺庙 D. 学校
-
诗中的“烟霞”指的是什么? A. 隐居生活 B. 官场生活 C. 寺庙生活 D. 学校生活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也是柳永的作品,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苏轼的《赤壁赋》:这篇赋通过对赤壁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和柳郎中舒州潜庵二首》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两首作品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张耒的作品更多地表达了对尘世生活的厌倦,而柳永的作品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
- 张耒的《和柳郎中舒州潜庵二首》与苏轼的《赤壁赋》:两首作品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张耒的作品更多地表达了对尘世生活的厌倦,而苏轼的作品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这本书收录了宋代许多著名诗人的作品,包括张耒和柳永的诗作。
- 《宋词选注》:这本书收录了宋代许多著名词人的作品,包括柳永的词作。
- 《苏轼全集》:这本书收录了苏轼的全部作品,包括《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