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柱观》

时间: 2025-01-11 16:43:36

听钟到灵观,仙子喜相寻。

茅洞几千载,水声寒至今。

读碑丹井上,坐石涧亭阴。

清兴未云尽,烟霞生夕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天柱观 李郢 〔唐代〕

听钟到灵观,仙子喜相寻。 茅洞几千载,水声寒至今。 读碑丹井上,坐石涧亭阴。 清兴未云尽,烟霞生夕林。

白话文翻译:

我听到钟声来到灵观,仙子高兴地来相寻。 茅洞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水声至今依然寒冷。 在丹井旁读碑文,坐在石涧亭的阴影下。 清雅的兴致还未尽,烟霞在傍晚的树林中升起。

注释:

  • 灵观:指道观,道教的宗教建筑。
  • 仙子:道教中的神仙或仙女。
  • 茅洞:指道观中的洞穴或隐居之地。
  • 丹井:炼丹用的井,道教修炼的象征。
  • 涧亭:山涧旁的亭子。
  • 烟霞:指山间的云雾,也象征着仙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郢,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景物和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道观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道教仙境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游览道观的情景,展现了道教仙境的神秘与美丽。诗中“听钟到灵观,仙子喜相寻”一句,以仙子的喜悦相寻,暗示了道观的神圣与仙气。“茅洞几千载,水声寒至今”则通过时间的沉淀,强调了道观的古老与神秘。后两句“读碑丹井上,坐石涧亭阴”和“清兴未云尽,烟霞生夕林”则进一步以具体的景物和动作,表达了诗人对道观美景的留恋和对仙境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充满了对道教文化和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听钟到灵观,仙子喜相寻”:诗人听到钟声来到道观,仙子高兴地来相寻,表达了道观的神圣与仙气。
  • “茅洞几千载,水声寒至今”:茅洞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水声至今依然寒冷,强调了道观的古老与神秘。
  • “读碑丹井上,坐石涧亭阴”:在丹井旁读碑文,坐在石涧亭的阴影下,具体描绘了诗人在道观中的活动。
  • “清兴未云尽,烟霞生夕林”:清雅的兴致还未尽,烟霞在傍晚的树林中升起,表达了诗人对道观美景的留恋和对仙境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拟人:“仙子喜相寻”中的“喜相寻”赋予了仙子人的情感和动作。
  • 象征:“烟霞生夕林”中的“烟霞”象征着仙境和神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道观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道教仙境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超脱尘世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茅洞:象征着古老和神秘。
  • 水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永恒。
  • 丹井:象征着道教的修炼和神秘。
  • 烟霞:象征着仙境和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灵观”指的是什么? A. 寺庙 B. 道观 C. 书院 D. 宫殿 答案:B

  2. “茅洞几千载”中的“茅洞”象征着什么? A. 现代 B. 古老 C. 繁华 D. 荒凉 答案:B

  3. 诗中的“烟霞”象征着什么? A. 仙境 B. 尘世 C. 战争 D. 和平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了山水仙境,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仙境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与李郢《游天柱观》:两者都描绘了山水仙境,但李白的《庐山谣》更加豪放,而李郢的《游天柱观》则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李郢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道教文化》:了解道教文化,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中的道教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