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圆鉴上人游天台》

时间: 2025-01-23 09:49:17

西岭草堂留不住,独携瓶锡向天台。

霜清海寺闻潮至,

日宴江船乞食回。

华顶夜寒孤月落,石桥秋尽一僧来。

灵溪道者相逢处,阴洞泠泠竹室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圆鉴上人游天台 李郢 〔唐代〕

西岭草堂留不住,独携瓶锡向天台。 霜清海寺闻潮至,日宴江船乞食回。 华顶夜寒孤月落,石桥秋尽一僧来。 灵溪道者相逢处,阴洞泠泠竹室开。

白话文翻译:

西岭的草堂无法留住你,你独自携带着水瓶和锡杖前往天台。 在海边的寺庙中,你听到了霜降时节潮水的声音,太阳下山时你从江船上乞食归来。 华山顶上夜晚寒冷,孤独的月亮落下,石桥上秋天已尽,一位僧人到来。 在灵溪与道者相遇的地方,阴凉的洞穴中竹室敞开。

注释:

  • 西岭:指西山,这里可能指诗人所在的地方。
  • 草堂:简陋的居所,这里指诗人的住处。
  • 瓶锡:僧人常用的水瓶和锡杖,象征僧人的身份。
  • 天台:指天台山,佛教圣地之一。
  • 海寺:海边或海岛上的寺庙。
  • 华顶:天台山的主峰。
  • 石桥:可能指天台山上的石桥。
  • 灵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道者:修道之人,这里指僧人。
  • 阴洞:阴凉的洞穴。
  • 泠泠:清凉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郢,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景物和僧侣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郢送别圆鉴上人前往天台山修行的作品。诗中描绘了圆鉴上人的行程和沿途的景色,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圆鉴上人前往天台山的行程,展现了僧人修行的艰辛和孤独。诗中“霜清海寺闻潮至”和“华顶夜寒孤月落”等句,以清冷的意象传达了旅途的寂寞和修行的清苦。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唐代山水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岭草堂留不住,独携瓶锡向天台。

    • 诗人表达了对圆鉴上人离去的无奈,同时也描绘了僧人独自前往天台山的形象。
  2. 霜清海寺闻潮至,日宴江船乞食回。

    • 描绘了圆鉴上人在海边的寺庙中听潮,以及在江船上乞食的情景,展现了僧人的简朴生活。
  3. 华顶夜寒孤月落,石桥秋尽一僧来。

    • 通过“夜寒”和“孤月落”传达了旅途的孤寂,而“一僧来”则强调了僧人的坚定和执着。
  4. 灵溪道者相逢处,阴洞泠泠竹室开。

    • 描绘了圆鉴上人在灵溪与道者相遇的情景,以及阴凉的洞穴中竹室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幽静的修行环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霜清海寺闻潮至”中的“霜清”比喻环境的清冷。
  • 拟人:如“孤月落”中的“孤月”拟人化,表达了孤独的情感。
  • 对仗:如“华顶夜寒孤月落,石桥秋尽一僧来”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和修行。诗人通过对圆鉴上人行程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诗中清冷的意象和孤独的情感,传达了修行的艰辛和僧人的坚定。

意象分析:

  • 霜清:清冷的意象,象征环境的孤寂。
  • 孤月:孤独的意象,象征僧人的孤独和坚定。
  • 石桥:坚固的意象,象征僧人的坚定和执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瓶锡”指的是什么? A. 僧人的水瓶和锡杖 B. 僧人的食物和水 C. 僧人的法器 D. 僧人的衣物

  2. 诗中的“华顶”指的是什么地方? A. 天台山的主峰 B. 西山的山顶 C. 海边的寺庙 D. 灵溪的道观

  3. 诗中的“阴洞泠泠竹室开”描绘了什么情景? A. 僧人在阴凉的洞穴中修行 B. 僧人在竹室中休息 C. 僧人在洞穴中与道者相遇 D. 僧人在竹室中讲经

答案: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同样描绘了送别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
  • 杜甫的《送李副使赴阙》:描绘了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别》与李郢的《送圆鉴上人游天台》:两者都描绘了送别的情景,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而李郢的诗则更加注重景物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李郢的全部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