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四之一)
作者:王安石 〔宋代〕
归依众,梵行四威仪。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永灭世间痴。
白话文翻译:
我归依众生,遵循佛教的四种威仪。我希望能遍游所有的佛土,希望十方的贤圣能够永远不与我分离,愿我能永远灭除世间的愚痴。
注释:
- 归依众:归依众生,表示对众生的敬仰与信仰。
- 梵行四威仪:梵行指的是佛教的戒律和行为规范,四威仪指的是四种行为举止的规范。
- 愿我遍游诸佛土:希望能够广泛地游历佛教的圣地。
- 十方贤圣:指的是各个方向的圣贤,意指所有的高人和智者。
- 永灭世间痴:愿意永远消除世间的愚痴与迷惑。
典故解析:
“归依三宝”是佛教中的一种信仰实践,三宝指的是佛、法、僧。此诗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和追求智慧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政治改革以增强国家实力。王安石的诗词风格清新,擅长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正值他对佛教信仰的深入思考与实践。诗中体现了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追求,反映了他对生命真谛的探索。
诗歌鉴赏: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是一首充满宗教情感的诗歌,展现了作者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和对真理的追求。诗的开篇“归依众,梵行四威仪”直接表明了作者的信仰立场,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尊重与遵循。接着,作者愿望遍游诸佛土,体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向往,期望在不同的佛教圣地寻求智慧与启示。
“十方贤圣不相离”则反映了诗人渴望与智者交流的心情,想要从中汲取灵感与教诲,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最后一句“永灭世间痴”,则是对世俗迷惑的强烈反感,传达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和智慧的迫切愿望。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情感真挚,展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的宽广心胸和作为诗人的深邃思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归依众”:表达了对众生的信仰与归属感。
- “梵行四威仪”:强调遵循佛教的规范,表现出一种严谨与虔诚。
- “愿我遍游诸佛土”:体现了旅行的愿望和对佛教文化的渴望。
- “十方贤圣不相离”:希望能与智者保持紧密联系,获取智慧。
- “永灭世间痴”:表示对世俗烦恼的拒绝,追求内心的宁静。
-
修辞手法:
- 该诗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归依众”与“愿我遍游”,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使用了比喻与象征,诸佛土象征着智慧的圣地,世间痴象征着烦恼与迷惑。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追求智慧、信仰和超脱世俗烦恼,反映了王安石对人生的思考与对信仰的坚定。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众生:象征着普遍的生命与人性。
- 佛土:象征着智慧的源泉与精神的归宿。
- 贤圣:象征着智慧和道德的典范。
- 痴:象征着世间的无明与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归依众”指的是哪个宗教的信仰?
A. 道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四威仪”是指、、和。
-
判断题:该诗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留恋。(对/错)
答案:
- B
- (示例答案:身、口、意、安)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安石与李白的作品都反映了对人生和信仰的思考。王安石的诗更注重内心的宁静和智慧的追求,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表达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两者在主题上虽有不同,但都展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王安石诗文集》
-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