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三首》

时间: 2025-01-25 23:34:03

日月随天旋,疾迟与天谋。

寒暑自有常,不顾万物求。

蜉蝣蔽朝夕,蟪蛄疑春秋。

眇眇上古历,回环今几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月随天旋,疾迟与天谋。
寒暑自有常,不顾万物求。
蜉蝣蔽朝夕,蟪蛄疑春秋。
眇眇上古历,回环今几周。

白话文翻译:

日月随着天体的旋转而变化,快慢的节奏与天体的运行密切相关。寒冷与炎热自有其规律,不会因为万物的追求而有所改变。蜉蝣只在晨昏之间短暂生存,蟪蛄则不知春秋的变换。渺小的古老历程,环环相扣至今又过了多少个轮回。

注释:

  • :跟随;与……一起。
  • 天旋:天体的旋转。
  • 疾迟:快与慢。
  • :规律;常态。
  • 万物:所有事物。
  • 蜉蝣:一种昆虫,生命短暂。
  • 蟪蛄:一种蝉,春秋交替时常鸣叫。
  • 眇眇:渺小,微不足道。
  • 上古历:古代的历史。
  • 回环:循环,轮回。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蜉蝣”和“蟪蛄”都是代表短暂生命的生物,蜉蝣一生仅有数小时,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而蟪蛄则反映了对季节变换的无知,暗示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往往显得渺小且无力。诗中提到的“上古”与“今几周”形成对比,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晚号涧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以“变法”闻名,主张进行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

创作背景:

《即事三首》是王安石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所作,反映了他对时间、生命和自然规律的思考。诗中表现了对宇宙、自然变化以及人类渺小的哲理思考,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人类生存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该诗通过描绘日月的运转、季节的更替以及生命的短暂,展示了王安石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开篇以“日月随天旋”引入,展现了时间的流动与宇宙的宏伟,接着用“寒暑自有常”强调了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蜉蝣与蟪蛄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使得整首诗在哲理的深度上得到了升华。最后,诗人以“眇眇上古历”收尾,既回顾了历史,又引导读者思考自身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日月随天旋:日月的变化与天体运动相关,展现了自然的规律性。
  2. 疾迟与天谋:快慢的变化是与天体的运动相互关联。
  3. 寒暑自有常:寒热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
  4. 不顾万物求:这些规律并不因为万物的追求而改变。
  5. 蜉蝣蔽朝夕:蜉蝣一生短暂,如同朝夕之间。
  6. 蟪蛄疑春秋:蟪蛄对季节变换无知,反映生命的无知。
  7. 眇眇上古历:古老的历史显得微不足道。
  8. 回环今几周:时间的轮回让人对过去与现在产生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蜉蝣与蟪蛄分别比作短暂生命与无知,深化主题。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蜉蝣、蟪蛄象征生命的短暂与无知。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时间的流逝与自然规律展开,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历史轮回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一种哲学的态度,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人类渺小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月:象征时间与自然规律。
  • 寒暑:代表季节变化,体现时间的流逝。
  • 蜉蝣:象征生命的短暂。
  • 蟪蛄:代表对变化的无知。
  • 上古:象征历史的悠久与渺小的人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日月随天旋”中“天”指代什么?

    • A. 天空
    • B. 天体
    • C. 自然
    • D. 上天
  2. 诗中提到的蜉蝣象征什么?

    • A. 长久的生命
    • B. 短暂的生命
    • C. 自然规律
    • D. 人的追求
  3. 诗中“眇眇上古历”中的“眇眇”意指:

    • A. 渺小
    • B. 宏伟
    • C. 古老
    • D. 清晰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对比王安石的《即事三首》与李白的《将进酒》,可以看到王安石更注重对自然规律和生命短暂的反思,而李白则表达了对人生的豪情与追求。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明显区别,前者沉思,后者激昂,反映了不同的诗人风格和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王安石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