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骝马》

时间: 2025-01-11 23:52:34

带月饮长城,临风嘶汉营。

身经百战后,名以十年成。

不傍将军泣,偏从伯乐鸣。

朝来看蹀躞,肠断猎胡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紫骝马
作者: 欧必元 〔明代〕

带月饮长城,临风嘶汉营。
身经百战后,名以十年成。
不傍将军泣,偏从伯乐鸣。
朝来看蹀躞,肠断猎胡缨。

白话文翻译:

在月光下饮水于长城,迎着风在汉营中嘶鸣。
经历了无数战斗,经过十年的磨练名声才得以成就。
我不因将军的泪水而悲伤,偏偏要依靠伯乐的赏识而鸣叫。
早晨来观看你蹀躞的身影,心中感到无比痛断如猎人的胡缨。

注释:

字词注释:

  • 带月:在月光照耀下。
  • 长城:指中国的长城,象征守卫和壮丽。
  • 临风:迎着风。
  • 汉营:汉朝的军营。
  • 身经百战:经历过很多场战斗。
  • 十年成:经过十年的努力,获得成就。
  • 不傍:不依附于。
  • 将军:指统帅军队的将领。
  • 伯乐:古代善于识马的人,象征有眼光的人。
  • 蹀躞:马的走动姿态。
  • 肠断:心中悲痛如同肠子断裂。

典故解析:

  • 伯乐:指的是古代著名的识马之人,代表能够识别人才的眼光。
  • 长城:象征着防御和坚韧,历史上与战争密切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必元,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以骏马为主题,表现出对马的赞美与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社会动荡与战争频繁的时代,诗人通过马的视角,表达了对将士英勇与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紫骝马》以马为主角,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深厚感情,透过马的经历,隐喻了人们在战斗与生活中的艰难与不屈。诗中描绘的情景生动而具象,通过“带月饮长城”、“临风嘶汉营”的意象,展现出马在战场上的孤独与坚韧。尤其是“身经百战后,名以十年成”,不仅道出了马的历程,也象征着将士们在战斗中所经历的艰辛与荣耀。马在战争中虽不与将军共泣,却以“伯乐鸣”自豪,反映出一种独立与自信的精神。最后一句“朝来看蹀躞,肠断猎胡缨”则通过视觉与情感的结合,传达出对美好与逝去的感慨,使整首诗在悲壮中又带有一丝柔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带月饮长城:在月光下饮水,展现了马的孤独。
  2. 临风嘶汉营:马在风中嘶鸣,表现出它的英勇与不屈。
  3. 身经百战后,名以十年成:历经沧桑与磨练,终于赢得名声。
  4. 不傍将军泣,偏从伯乐鸣:不依附于权贵,却渴望被真正识别的尊重。
  5. 朝来看蹀躞,肠断猎胡缨:凝视美丽的身姿,心中却充满了无奈与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马与将士的命运相提并论,突出共同的奋斗。
  • 拟人:赋予马以感情,增强了诗的情感力度。
  • 对仗:上下句结构相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马的视角,表现了对战斗的尊重与对命运的感慨,传达出英雄主义与独立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着孤独与清冷。
  • 长城:代表着历史的沉重与坚韧。
  • 伯乐:象征着识才之人,代表命运的转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伯乐”指的是谁?
    A. 战士
    B. 识马之人
    C. 将军
    D. 诗人

  2.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友情
    B. 战斗与荣耀
    C. 爱情
    D. 孤独

  3. “身经百战后,名以十年成”这句中“百战”指的是什么?
    A. 马的经历
    B. 将军的经历
    C. 战争的次数
    D. 所有士兵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马诗二十三首》——白居易
  • 《骑马吟》——阮籍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马诗二十三首》对比,均表现了对马的赞美与对战斗的思考,但欧必元更加强调马的个体命运,白居易则更注重集体情感。

参考资料:

  1. 《明代诗词研究》
  2. 《古诗鉴赏辞典》
  3.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