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明琼山海刚峰先生瑞遗像》
时间: 2025-01-11 08:38: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江东去·明琼山海刚峰先生瑞遗像
作者: 陈步墀 〔清代〕
先生刚者,乃乾坤正气,自来难得。
耻作声诗邻小道,文字鬼神能泣。
两策平黎,一棺待罪,风骨何奇特。
拜观遗像,须眉如见畴昔。
多谢御史张郎,伤心吊古,珍重贻颜色。
几辈高车连驷马,知否葛帏清极。
不是痴狂,直凭忠爱,千载论臣则。
奸雄瞻此,至今犹夺其魄。
白话文翻译:
这位先生刚直坚强,正如天地间的正气,实在是稀有之人。
他岂愿写作低俗的诗歌,文字能够令鬼神感泣。
他曾为平民百姓出谋划策,甚至为朝廷受过冤屈,
他的风骨何等奇特!
拜见他的遗像,仿佛见到了往日的面容。
多亏了御史张郎的关心,感慨古人,珍重他的容颜。
几代人驾着华丽的马车,你知道那清幽的葛帏吗?
这不是痴迷,而是凭借忠诚与爱戴,千年之后论及这样的臣子。
奸雄们看到这一幕,至今仍然为之失魂落魄。
注释
- 刚者:刚直之人。
- 乾坤正气:指天地之间的正义和气节。
- 声诗邻小道:指低俗的诗歌。
- 鬼神能泣:指文字的力量可以感动神灵。
- 两策平黎:指对百姓的治理献计。
- 一棺待罪:暗指曾遭受冤屈或不得志。
- 须眉如见畴昔:面容宛如昔日。
- 御史张郎:指关心并怀念古人的张郎。
- 高车连驷马:形容富贵的生活。
- 葛帏:古代清雅的帷幕。
- 忠爱:指对君主或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 奸雄:指反派或奸诈之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步墀,清代诗人,以其刚直的性格和对社会的关注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批判,风格豪放而深沉。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对明琼山海刚峰先生的追思之际,表达了对其高尚品德和忠诚精神的敬仰,同时也映射了作者对社会现状和历史人物的思考。
诗歌鉴赏
《大江东去·明琼山海刚峰先生瑞遗像》是陈步墀对刚峰先生的真挚怀念之作,诗中展现了诗人对古代忠臣的崇敬与对现实的反思。诗的开头“先生刚者,乃乾坤正气,自来难得”,以高度的赞美之词突显了刚峰先生的品德与气节,强调了这样的人在历史长河中的稀缺。
接下来的“耻作声诗邻小道,文字鬼神能泣”则表达了诗人对低俗诗歌的蔑视,反映出他对文学的高尚追求。诗句中“风骨何奇特”,通过对刚峰先生的赞美,展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
在“拜观遗像,须眉如见畴昔”中,诗人抒发了对往昔的怀念,仿佛与历史人物进行了心灵的对话。最后,通过对“奸雄瞻此,至今犹夺其魄”的描写,诗人不仅在怀念刚峰先生,也在批判当时的社会风气,表现出对忠诚与正义的渴望与追求。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个人的情感表达,使之成为清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先生刚者,乃乾坤正气,自来难得。
这句开篇即点明了刚峰先生的品德特性,强调其在历史中的稀有性。 -
耻作声诗邻小道,文字鬼神能泣。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低俗文艺的鄙视,强调了文学的力量。 -
两策平黎,一棺待罪,风骨何奇特。
此句描绘了先生所做的贡献与遭受的冤屈,突显其高尚的精神。 -
拜观遗像,须眉如见畴昔。
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敬仰,仿佛与其重逢。 -
多谢御史张郎,伤心吊古,珍重贻颜色。
感谢张郎的情感表达,体现出对历史的珍视。 -
几辈高车连驷马,知否葛帏清极。
提到富贵生活与清雅的对比,反映出一种文化的追求。 -
不是痴狂,直凭忠爱,千载论臣则。
说明对理想的追求不是盲目的,而是基于忠诚。 -
奸雄瞻此,至今犹夺其魄。
强调了奸诈之人在看到这样的人物时,依然感到恐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文字鬼神能泣”,用文字的力量比喻。
- 对仗:如“高车连驷马,知否葛帏清极”,形成音韵和谐。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句式,增强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刚峰先生为中心,表现出对高尚品德的赞美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追求忠诚与正义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刚者:象征坚韧不拔的气节。
- 文字:象征文化与艺术的力量。
- 遗像:象征历史的追忆与怀念。
- 高车连驷马:象征富贵与奢华的生活。
- 忠爱:象征对国家或君主的忠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陈步墀是哪一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清代
D. 明代 -
“风骨何奇特”在诗中表达了什么? A. 对风气的批判
B. 对刚峰先生的赞美
C. 对历史的无奈
D. 对文学的思考 -
“两策平黎”指的是? A. 帮助平民
B. 参与朝政
C. 写作诗歌
D. 反对奸雄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by 张若虚
- 《静夜思》by 李白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大江东去》:
- 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与对人情的思考,但《静夜思》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大江东去》则侧重于对历史人物和社会现象的评价。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华诗词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