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其三》

时间: 2025-01-11 02:38:47

陌上草青青,陇头烟霭霭。

行歌田野间,春风拂衣带。

野雀集蓬蒿,蛙声满沟浍。

小蝶无随人,平楚郁松桧。

日午闻鸡鸣,村妇向田外。

桑麻四望稠,衣食真足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陌上草青青,陇头烟霭霭。
行歌田野间,春风拂衣带。
野雀集蓬蒿,蛙声满沟浍。
小蝶无随人,平楚郁松桧。
日午闻鸡鸣,村妇向田外。
桑麻四望稠,衣食真足赖。

白话文翻译:

田间的草绿得发亮,山坡上烟雾缭绕。
在田野间唱着歌,春风轻轻拂动衣带。
野雀聚集在蒿草间,蛙声在水沟里此起彼伏。
小蝶不随人而舞,平原上松树与柏树郁郁葱葱。
正午时分听到鸡鸣,村妇走向田野外。
四周的桑树和麻田茂密,衣食的来源确实靠它们。

注释:

  • 陌上:田间小路。
  • 陇头:山坡的顶部。
  • 烟霭霭:烟雾弥漫的样子。
  • 行歌:在路上唱歌。
  • 蓬蒿:一种野草。
  • 沟浍:水沟。
  • 平楚:平坦的原野。
  • 郁松桧:茂盛的松树和柏树。
  • 桑麻:桑树和麻,指农田作物。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其描绘的农村生活与自然景色,反映了清代社会的一种田园生活。通过描绘农田与乡村的日常,诗人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费扬古(约1640-1710),清代诗人,字子华,号澄怀。生于江苏,曾任职于官场。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田园风光和人情世态,体现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杂诗 其三》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相对平稳时期,农村经济逐渐发展,诗人通过描绘田园生活,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满足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风景画,展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农村的恬静生活。开头两句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草地青翠,烟雾缭绕,营造出一种恬淡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用“行歌”描绘农人们在田野中欢快的劳动情景,春风的轻拂更是增添了生活的舒适感。中间几句通过鸟鸣、蛙声、小蝶的描写,表现出自然界的和谐与生机。最后两句则通过村妇的活动,体现出农村生活的真实与朴实,强调了田地对于人们生计的支撑。整首诗浑然一体,既有自然景色的描写,又有生活情景的展现,充满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陌上草青青:描绘田间小路的草木生机勃勃,色彩鲜明。
  2. 陇头烟霭霭:描写远处的山头被雾气笼罩,增添了朦胧之美。
  3. 行歌田野间:表现农民在田野间劳动时的欢快心情。
  4. 春风拂衣带:春风轻拂,营造出温暖和谐的气氛。
  5. 野雀集蓬蒿:野雀聚集在野草中,体现自然生机。
  6. 蛙声满沟浍:水沟里的蛙声此起彼伏,生动显示乡村的活力。
  7. 小蝶无随人:小蝶独自飞舞,象征自由与宁静。
  8. 平楚郁松桧:平原上的松树和柏树枝繁叶茂,象征自然的繁荣。
  9. 日午闻鸡鸣:正午时分听到鸡鸣,体现生活的真实。
  10. 村妇向田外:村妇走向田外,表现出农民的勤劳。
  11. 桑麻四望稠:四周的桑树和麻田茂密,显示农田的富饶。
  12. 衣食真足赖:生活的衣食来源于土地,强调了农村生活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草青青”比喻生机勃勃的春天。
  • 拟人:如“春风拂衣带”,让自然元素具有人类的特征。
  • 对仗:如“日午闻鸡鸣,村妇向田外”,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朴素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的勃勃生机。
  • 烟霭:象征自然的柔和与宁静。
  • 雀、蛙:象征自然的生动与活力。
  • 桑麻:象征农村的富饶和劳作的成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是什么样的?
    A. 荒凉
    B. 生机勃勃
    C. 暴风骤雨

  2. 诗中的“村妇向田外”表现了什么情景?
    A. 休息
    B. 劳作
    C. 游玩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战争的反思
    B.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C. 对城市生活的赞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理想乡村生活的诗作。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自然与人和谐生活的诗作。

诗词对比:

  • 费扬古的《杂诗 其三》与唐代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自然与田园生活的和谐,但王维的作品更加偏向于哲理的思考,而费扬古则更着重于生活的真实感受。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费扬古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