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彦通叔祖约游云水寺二首
竹深草长绿冥冥,有路如无又断行。
风亦恐吾愁寺远,殷懃隔雨送锺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云水寺时的情景:竹子茂盛,草木丛生,绿意朦胧,似有路可行,却又感觉路途遥远,难以前行。风似乎也怕我因寺庙的遥远而愁闷,殷切地在雨中送来钟声,隔着雨雾传递着寺庙的讯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冥冥:形容光线昏暗、朦胧的样子。
- 有路如无:形容路途虽然存在,但因环境复杂而难以辨认,似乎没有路。
- 殷懃:殷切、恳切的意思,形容钟声传来的急切。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云水寺”是一个著名的寺庙,常常成为文人墨客游览的场所,诗人通过描写自然环境与寺庙的关系,表达了对宗教和自然的敬仰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著有《杨万里诗集》,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提倡自然主义,强调个人感受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诗人约朋友游云水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寺庙幽静环境的向往以及对人世纷扰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云水寺周围自然景色的感知与反思。开篇“竹深草长绿冥冥”描绘出一幅宁静、幽深的自然图景,竹子与草木的茂盛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隐秘而静谧的氛围。诗人用“有路如无”来表达对前行的无奈,似乎路途遥远又难以辨认,仿佛在暗示人生的道路也常常模糊不清,充满了迷惘。
接下来的“风亦恐吾愁寺远”则生动地描绘了自然与人心的微妙关系,风似乎也能感知到诗人的情绪,表现出一种拟人化的情感共鸣。最后一句“殷懃隔雨送锺声”更是以钟声作为情感的寄托,雨中的钟声显得格外清晰,传递着一种安抚与召唤,象征着对内心平静的渴望。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的同时,蕴含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的向往与对人生道路的迷茫。这种从自然中感悟人生的方式,体现了杨万里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深草长绿冥冥”:描述了环境的幽深,给人一种被自然包围的感觉。
- “有路如无又断行”:表达了迷失的感觉,虽然有路可走,但因环境复杂而无法行进。
- “风亦恐吾愁寺远”:风似乎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愁苦,展现了自然与人情的相通。
- “殷懃隔雨送锺声”:钟声在雨中传来,表现出一种遥远的思念与安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路比作无路,增强了无望感。
- 拟人:赋予了风以情感,生动形象。
- 对仗:如“竹深草长”与“有路如无”的对比,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迷惘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和对宗教信仰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高洁与坚韧。
- 草:代表生机与自然的繁茂。
- 风:传递情感与自然的共鸣。
- 锺声:象征着宁静与宗教的召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竹深草长”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 A. 幽深寂静
- B. 热闹喧嚣
- C. 旷野荒凉
-
“有路如无”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前途光明
- B. 迷失与无奈
- C. 轻松自在
-
诗中提到的“风”有什么作用?
- A. 增加喧闹
- B. 传递诗人的情感
- C. 引导诗人前行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写了隐逸生活的理想。
- 王维的《鹿柴》:展现了自然的幽静与心灵的宁静。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有相似之处,均通过自然景色反映内心情感,但杨万里更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交流,而王维则更强调孤独的自然环境对心灵的洗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杨万里诗选》
- 《宋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