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在梅边动,寒从月外来。
贫於萤不暖,心与烛俱灰。
此草悠悠著,从谁细细开。
病来更忧患,泪尽只余哀。
白话文翻译:
春天在梅花旁悄然生长,寒气从月亮外飘来。
我比萤火虫更贫乏,无法感受到温暖,心情与蜡烛一样暗淡无光。
这草长得悠然自得,究竟是从谁的手中细心呵护而开。
病痛来袭,更加忧虑烦恼,眼泪都流尽了,只剩下无尽的哀伤。
注释:
字词注释:
- 梅边:梅花旁边。
- 贫於:比…更贫乏。
- 萤:萤火虫,指光亮的象征。
- 心与烛俱灰:心情和蜡烛一样暗淡,形容情绪低落。
- 悠悠著:草生长得缓慢而悠长。
- 细细开:慢慢地开花,形容细致入微。
典故解析:
- 梅花:象征坚韧和高洁,常用来表现诗人的气节。
- 蜡烛:常用来比喻光明与希望,此处则暗含失落和无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表现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融入细腻的观察和深邃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杨万里晚年,身处战乱和人生病痛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春天和寒冷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两句描绘了春天与寒冷的对立,展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感受。梅花的生长似乎在提醒诗人春天的希望,而寒气的侵袭则让他感受到无尽的孤寂。接下来的两句,通过对萤火虫和蜡烛的比较,表现了诗人心中的无助和失落,暗示了他对生活的无奈与失望。
最后两句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痛苦:草的生长与自己病痛的忧患形成鲜明对比,生与死、希望与失落交织在一起。整首诗在意象上层次分明,情感上深沉厚重,既有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在梅边动:春天在梅花旁悄然生长,暗示生命的力量。
- 寒从月外来:寒气从月亮的方向袭来,象征着外界的冷酷和内心的孤独。
- 贫於萤不暖:我比萤火虫更缺乏温暖,表达了身心的孤寂。
- 心与烛俱灰:心情如蜡烛般熄灭,象征希望的消逝。
- 此草悠悠著:草的生长缓慢而悠长,象征着生活的顽强。
- 从谁细细开:草的开花需要细心呵护,反映出人际关系的疏远。
- 病来更忧患:病痛的来临让忧虑加重,表现出诗人的脆弱。
- 泪尽只余哀:眼泪流尽后只剩下哀伤,强调了内心的绝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情比作蜡烛,形象生动。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草的生长被赋予了情感,使自然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寒冷孤独中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揭示了人生的苦痛与希望交织的复杂情感,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无奈与失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春天与希望。
- 寒:象征孤独与痛苦。
- 萤火虫:象征微弱的光明与生命的脆弱。
- 蜡烛:象征希望与失落的对比。
- 草:象征生命的顽强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在梅边动”描绘了什么意象?
- A. 春天的生机
- B. 寒冷的气候
- C. 病痛的体验
-
诗人将心情比作哪种物品?
- A. 草
- B. 蜡烛
- C. 梅花
-
“泪尽只余哀”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愤怒
- C. 绝望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同样探讨人生哲理。
- 李白《月下独酌》:描绘孤独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杨万里与李白的作品在表现孤独时有相似之处,但杨万里的诗更侧重于细腻情感的流露,而李白则多以豪放的气势表现内心的孤独。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杨万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梅花与春天的文化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