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後与履常探梅东园三首》

时间: 2025-01-11 08:58:19

雨涩风酸闷却春,日光初暖倍精神。

天如一面青罗扇,仰看横枝自写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后与履常探梅东园三首
作者:杨万里 〔宋代〕

雨涩风酸闷却春,
日光初暖倍精神。
天如一面青罗扇,
仰看横枝自写真。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的季节里,雨水湿润,风寒刺骨,令人感到压抑和闷闷不乐。阳光渐渐变暖,心情也随之愉悦起来。抬头仰望天空,像是一把青色的扇子,横枝的梅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注释:

字词注释:

  • :湿润,略带粘腻的感觉。
  • :这里形容风寒刺骨的感觉。
  • 日光:阳光,表示天气的变化。
  • 青罗扇:比喻天空的颜色清澈而蔚蓝。
  • 横枝:指梅树的横向枝条,形象地描绘出梅花的姿态。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梅”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高洁、坚韧,代表着梅花在寒冬中绽放的精神,体现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诗风清新,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他的诗歌常以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见长,尤其在描绘梅花等题材上具有独特的视角。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天,诗人探访梅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梅花的美丽,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至后与履常探梅东园三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展现了他对梅花的喜爱以及对生活的热情。诗的开头,通过“雨涩风酸”描绘春日的阴郁,表现出初春时节的沉闷与冷清,正是这种压抑的气氛引发了诗人的思考和情感的转变。

随着“日光初暖倍精神”的出现,诗歌的情绪逐渐向上升华。阳光的温暖让诗人感到振奋,仿佛春天的气息在这一刻完全展现出来。诗人独特的比喻“天如一面青罗扇”,不仅展现了天空的广阔和明亮,也传达了一种轻盈的感觉,仿佛春天的气息在空中轻轻荡漾。

最后一句“仰看横枝自写真”则是对梅花的具体描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细腻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流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欢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涩风酸闷却春:春天的雨水湿润而让人感到不适,寒风刺骨,令人感到抑郁。
  2. 日光初暖倍精神:随着阳光逐渐变暖,心情也愈加开朗,生机盎然。
  3. 天如一面青罗扇:天空犹如一把青色的扇子,象征着清新、生机与春天的到来。
  4. 仰看横枝自写真:抬头仰望,看到梅花横枝的姿态,生动而鲜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天空比作青罗扇,生动形象,增添了诗的美感。
  • 拟人:通过“仰看”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欣赏,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热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梅花的美丽,反映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寓意诗人的品质与追求。
  • 春天:代表希望与新生,象征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美好。
  • 天空:象征自由与广阔,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杨万里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天如一面青罗扇”是用来比喻什么? A. 风
    B. 地面
    C. 天空
    D. 树木

  3. 诗人通过哪些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 A. 雨水与寒风
    B. 日光与梅花
    C. 冬雪与寒霜
    D. 秋风与落叶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王安石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1. 王安石的《梅花》:同样描写梅花,强调其在寒冬中绽放的坚韧与高洁。
  2. 杜甫的《春夜喜雨》:描绘春天的雨,展现自然的生机与诗人的感慨,两者都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杨万里诗文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