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驼顶丁当响巨铃,
万车轧轧一齐鸣。
当年不离沙陀地,
辗断金原鼓笛声。
白话文翻译
驼峰上响着巨大的铃声,
成群的驼车齐齐发出轧轧的响声。
往年我曾在沙陀这片土地上,
如今只能听到金原上断断续续的鼓笛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驼顶:驼峰的顶部,指驼背。
- 丁当:形容金属碰撞发出的声音,此处指铃声。
- 轧轧:形容车轮行驶时发出的声音,表示车队的浩荡声势。
- 沙陀地:特指沙陀地区,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商贸通道。
- 辗断:辗压、压断,形容声响的断续。
- 金原:金色的原野,可能暗指丰饶的土地。
典故解析:
“沙陀地”是指历史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地区,商贸往来频繁。诗中提到的“鼓笛声”象征着繁荣与热闹,而“辗断”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秉忠,元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作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感和对故土的情怀。他的作品多描绘边塞风情及商旅生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元代,诗人通过描绘驼车行进的场景,表现了当时商贸繁荣的景象,同时也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驼车行》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商旅的繁忙与热闹。开头两句以“驼顶丁当响巨铃,万车轧轧一齐鸣”描绘了驼车队伍的壮观场面,铃声与车声交织,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仿佛能够听到那轰鸣的声响,感受到商贸繁荣的气息。这种声响不仅是物质交流的体现,也是文化交融的象征。
后两句则转向了对往昔的追忆,“当年不离沙陀地”表明诗人曾在此地活动,感情深厚,而“辗断金原鼓笛声”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这种对比映射出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令人倍感惆怅。
整首诗在形象与情感上取得了和谐的统一,既有生动的描绘,又有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商旅生活的热爱和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驼顶丁当响巨铃:描绘驼车行进时的声音,传达出一种热闹的气氛。
- 万车轧轧一齐鸣:强调车队的庞大与统一,形成声势浩大的场面。
- 当年不离沙陀地:抒发对曾经在此地的怀念,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情。
- 辗断金原鼓笛声:虽然仍能听到鼓笛声,但却显得断断续续,反映出时间的变迁与繁华的消逝。
修辞手法:
- 拟人:通过象声词“丁当”赋予物体以生命,使得驼车行进的场景更具生动性。
- 对仗:全诗的句式整齐,形成对称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用“金原”暗指富饶之地,象征着繁荣的商贸活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驼车行进的描写,反映了商贸的繁荣与过往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蕴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生活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驼车:象征着商贸往来的繁忙场景,代表着财富与文化的交融。
- 铃声:传达出热闹与活力,象征着繁荣与希望。
- 鼓笛声:代表着庆祝与欢乐,同时也暗示着过往的繁荣与现今的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主要场景是什么?
- A. 战争
- B. 商贸
- C. 田园
- D. 离别
-
“辗断金原鼓笛声”中的“辗断”意指:
- A. 压碎
- B. 中断
- C. 结束
- D. 发出声音
-
诗中提到的“沙陀地”代表:
- A. 一片荒凉之地
- B. 重要的商贸通道
- C. 诗人的故乡
- D. 旅游胜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登鹳雀楼》——王之涣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但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登鹳雀楼》:虽然主题不同,但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同样细腻,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传》——探讨元代诗人的生平与创作。
- 《古诗词鉴赏》——解析古诗词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古代文学的全景视野和重要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