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
时间: 2025-02-04 15:49: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
周鼎不酬康瓠价,豫章元是栋梁材。
眷然挥涕方城路,冠盖当年向此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南山的壮丽气势,若能将其拨开,然而如今却只能感叹岁月如野马般狂奔,与尘埃相伴。诗人以清谈写下万字文章,却在举杯畅饮时遭遇冷眼相对。周鼎的价值无法与康瓠相比,豫章之地本应是栋梁之材。回忆起昔日的辉煌,诗人不禁泪洒方城之路,曾几何时,众多名士皆曾在此盛况空前。
注释:
- 壮气:形容气势磅礴。
- 南山:指代大山,象征着雄伟与壮丽。
- 清谈:指高雅的谈话或写作。
- 白眼:意指冷眼相看,形容被人轻视。
- 周鼎、康瓠:周鼎是古代的礼器,象征财富与地位;康瓠是古代名士,意指不值一提。
- 豫章:指江西省,常用来指代优秀的士人。
- 冠盖:指的是当年的士人、名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吉安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豪放,擅长描绘自然景观与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黄庭坚晚年,反映了他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方城之路是他与友人相聚之地,承载着许多美好的回忆与情感。
诗歌鉴赏:
《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诗作,黄庭坚通过对南山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切思考。诗中开篇以“壮气南山若可排”引入,气势如虹,展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与向往,然而紧接着“今为野马与尘埃”,则转向对现实的无奈与感叹,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歌的中段“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展示出诗人对于文人生活的自豪与失落,虽有千言万语,却换不来他人的理解与欣赏,令人感到无奈。此处的“白眼”不仅是对他人冷漠的反映,也是自我价值的怀疑,体现出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结尾部分“眷然挥涕方城路,冠盖当年向此来”则流露出浓厚的怀旧之情,方城路不仅是地理的记忆,更是友谊与过往的象征。诗人以泪水表达对曾经辉煌的追忆,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
整首诗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深沉的情感结合,展示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他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壮气南山若可排:描绘南山的雄伟,象征着理想的高远。
- 今为野马与尘埃:表达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时光如野马般冲刷过去。
- 清谈落笔一万字:指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创作,文字虽多,难以体现真实。
- 白眼举觞三百杯:感叹自己虽有酒杯相伴,却遭他人轻视。
- 周鼎不酬康瓠价:表达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周鼎的价值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
- 豫章元是栋梁材:赞美豫章之地人才辈出,暗示对人才的渴望与期待。
- 眷然挥涕方城路:怀念过去,情感交融,泪水滑落。
- 冠盖当年向此来:回忆往昔的辉煌,许多名人曾在此聚会。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南山”与“野马”比喻理想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清谈落笔一万字”,强调表达的丰富与复杂。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黄庭坚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怀念过去的美好同时又感叹现实的无奈,表现出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与情感的表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山: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野马:代表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 白眼:象征社会的冷漠与不理解。
- 泪水:表达深切的怀念与情感。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过往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壮气南山”中的“壮气”指代什么?
- A. 强烈的情感
- B. 雄伟的气势
- C. 悲伤的情绪
- D. 深沉的思考
-
“白眼举觞三百杯”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 A. 自豪
- B. 失落与无奈
- C. 快乐
- D. 愤怒
-
诗中提到的“豫章”是指哪个地方?
- A. 江西
- B. 北京
- C. 上海
- D. 杭州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黄庭坚的作品更为内敛,注重对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杜甫的《登高》则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了更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粗略解读: 黄庭坚的诗歌通过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沉淀,展现出对人生的感慨,而李白和杜甫则是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三者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这些书籍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黄庭坚的诗歌及其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