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曹子方家凤儿》
时间: 2025-02-04 16:14:27意思解释
戏赠曹子方家凤儿
原文展示:
拣芽入汤狮子吼,荔子新剥女儿颊。凤郎但喜风土乐,不解生愁山叠叠。目如点漆射清扬,归时定自能文章。莫随闽岭三年语。转却中原万籁簧。
白话文翻译:
我挑出嫩芽放入汤中,仿佛听见狮子吼叫;刚剥开的荔枝如同少女的面颊。凤郎只知道享受风土的快乐,却不理解重重山峦带来的愁苦。他的眼睛如同点漆般明亮,回家时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不要跟随闽岭那三年的闲聊,转而去听中原的万籁之声。
注释:
- 拣芽:指挑选嫩芽,象征春天的生机。
- 狮子吼:比喻声音洪亮,可能指汤水的热气腾腾。
- 荔子:指荔枝,一种水果,象征美好和青春。
- 凤郎:指年轻的男子,可能是对曹子方的亲昵称呼。
- 生愁山叠叠:意指山峦层叠,带来心中的愁苦。
- 目如点漆:形容眼睛明亮有神。
典故解析:
“拣芽入汤”可视为对春天生机的描绘,表现出生活的乐趣。而“凤郎”则与古代对年轻男子的称呼相呼应,隐含了对曹子方的亲友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书法家、诗人,代表北宋诗人之一,以豪放、清新见长,常以个人情感和自然景物结合来表达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黄庭坚与曹子方的一次交往中,借以抒发对友人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的关心。诗中“拣芽入汤”的场景描绘,展现了春天的活力,仿佛在诉说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凤郎但喜风土乐”的句子则反映了年轻人对生活的单纯享受,未曾体会到生活中的复杂和愁苦,这种对比带有一种轻微的惋惜和劝诫之意。最后,通过对“目如点漆”的描写,表达了对曹子方才华的期待与祝愿,让整首诗充满了温情与希望。诗的结尾提到“莫随闽岭三年语”,既是对友人的提醒,也是一种对生活的哲思,归根结底,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真实的表达才是最为重要的。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拣芽入汤狮子吼”:描写春天的活力,汤中的气泡像狮子的吼声。
- “荔子新剥女儿颊”:用荔枝的外形比喻少女的面颊,传达青春的美好。
- “凤郎但喜风土乐”:指年轻人只享受当下的快乐,不知愁苦。
- “不解生愁山叠叠”:强调生活的复杂与忧愁。
- “目如点漆射清扬”:描绘凤郎的眼睛明亮,暗示其才华。
- “归时定自能文章”:期待他将来能有出色的文学成就。
- “莫随闽岭三年语”:警惕随意的言语,强调真诚的思考。
- “转却中原万籁簧”:回归本源,聆听自然的声音。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目如点漆”,生动形象。
- 对仗:如“生愁山叠叠”与“风土乐”形成对比。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感情,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观察,表达了对年轻人的关怀与期待,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复杂性与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嫩芽:象征生命的开始与希望。
- 荔子:象征美好与青春,表现生活的甜美。
- 凤郎:象征年轻人,代表着一代人的理想与追求。
- 山叠叠:象征生活中的艰难与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凤郎”指的是谁?
- A. 黄庭坚
- B. 曹子方
- C. 一位年轻女子
- D. 不确定
- 答案:B
-
“目如点漆”主要形容什么?
- A. 眼睛明亮有神
- B. 眼睛流泪
- C. 眼睛疲惫
- D. 眼睛闭上
-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闽岭”暗示了什么?
- A. 诗人故乡
- B. 生活的愁苦
- C. 旅行的快乐
- D. 诗句的美丽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的诗,描绘春雨带来的生机。
- 《赠汪伦》:李白的诗,表达朋友间的深情。
诗词对比:
- 黄庭坚 vs. 杜甫:两者在诗中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黄庭坚更注重对生活中细腻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现实与人文关怀。
参考资料:
- 诗词相关书籍:《宋诗三百首》、《黄庭坚诗文集》
- 文章参考:相关研究黄庭坚的文学分析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