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时间: 2025-01-10 18:29:02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作者:岳飞 〔宋代〕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
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白话文翻译:

昨夜寒蝉不停地鸣叫,
我在梦中被惊醒,已是三更时分。
我独自起身,沿着台阶走来走去,
四周静悄悄的,窗外的月光朦胧而明亮。
白头苍苍却仍为功名所累,
老去的松竹掩映着我归家的路。
我想把心中的烦恼寄托于瑶琴,
可知音难觅,琴弦断了又有谁能倾听呢?


注释:

  • 寒蛩:寒蝉,指秋冬季节的蝉,象征孤寂和忧伤。
  • 千里梦:形容梦境遥远,带有思乡之情。
  • 三更:指夜晚的时间,通常指子时(11点到1点)。
  • 瑶琴:一种美丽的琴,象征高雅的音乐和情感的寄托。
  • 知音:理解自己的人,形容朋友的珍贵。
  • 弦断:琴弦断裂,象征心事无人倾诉的孤独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飞,字鹏举,号岳武穆,南宋著名抗金将领、民族英雄、诗人,因其忠诚和勇敢而受到后世崇敬。他的诗词常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创作于岳飞被迫离开战场、面临政治斗争的艰难时刻,表现了他对功名的追求与对家国的忧虑,充满了感伤与无奈。


诗歌鉴赏: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展现了岳飞深邃的情感与复杂的心理状态。诗的开头以“寒蛩不住鸣”引入,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寒蝉的鸣叫不仅是自然的声音,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接着,诗人惊醒于“千里梦”,这句话不仅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也表达了他心中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在“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中,月光的朦胧与人际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接下来的“白首为功名”更是道出他的无奈与苦涩,虽已年迈但仍为功名所苦,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名利的追求与失落。

最后几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更是将主题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深切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体现了岳飞作为一位英雄的内心世界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昨夜寒蛩不住鸣:夜晚寒蝉不停鸣叫,暗示夜的寒冷与孤寂。
  2.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被梦中的情景惊醒,意识到时间已是深夜。
  3. 起来独自绕阶行:诗人起身独自走动,表现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4.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夜深人静,窗外的月光朦胧,增添了一份孤独感。
  5. 白首为功名:年老仍在追求功名,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6.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故乡的松竹已老,阻碍了归家的路,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对故乡的思念。
  7. 欲将心事付瑶琴:想通过瑶琴表达心中的烦恼与不安。
  8.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感叹知音难觅,琴弦断裂又有谁能倾听,突显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寒蛩鸣叫比喻内心的孤独。
  • 对仗:如“白首”为“功名”,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将月光拟人化,表现出其明亮与朦胧的特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孤寂与内心的烦忧,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体现了岳飞作为一位英雄的复杂情感与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寒蛩:象征孤寂与忧伤。
  • 月光:象征思念与梦境,增添了诗的情感色彩。
  • 瑶琴:象征高雅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寒蛩”指的是什么?

    • A. 蝉
    • B. 蛤蟆
    • C. 螳螂
  2. “已三更”意指什么时候?

    • A. 早上
    • B. 晚上11点到1点
    • C. 正午
  3. 诗中表示孤独的意象是什么?

    • A. 鱼
    • B. 月光
    • C. 人群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岳飞《小重山》与陆游《秋夜将晓》
    • 两者均表现出对国家与理想的思考,但岳飞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无奈,而陆游则展现出更多的坚韧与希望。

参考资料:

  • 《岳飞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