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亥杂诗 151
小别湖山劫外天,
生还如证第三禅。
台宗晤后无来去,
人道苍茫十四年。
白话文翻译
离开湖山,仿佛处在劫难之外,
而我的生还,似乎是体悟了第三重禅境。
自从与台宗相遇后,便没有了来去的牵挂,
人们只叹苍茫,已过去了十四年。
注释
- 已亥:指的是农历的一个年份,亥年。此句可理解为在这个年份写的诗。
- 劫外天:意指超脱于劫难之外的境界。
- 第三禅:佛教的禅宗中,第三禅是指一种更深层次的禅定状态。
- 台宗:指的是禅宗的一种流派,创始人为慧能。
- 苍茫:形容景象广阔而无边,常用来描述时间的无情与漫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号孟潮,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以诗文兼具、风格独特而闻名。龚自珍的诗歌常常体现出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尤其是在清朝末期的动荡背景下,他的作品更是充满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已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已亥年所作的一组诗,反映了他对人生、哲学以及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这首诗具体创作于他对佛教禅宗的思考和个人经历的反思中,表达了他对超越世俗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龚自珍对生活和宗教哲学的深邃思考,诗中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感悟相结合,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开头两句提到“小别湖山”,可以看作是对故乡的眷念,同时“劫外天”的描述则显露出他对超脱物质世界的渴望,暗示了在逆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思想。接下来的“生还如证第三禅”则直接将他的生存状态与佛教哲学结合,暗示他在经历了诸多磨难后,得到了某种精神的升华和内心的宁静。
而后两句则引入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思索,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了十四年的岁月后对人生的深刻洞察。特别是“人道苍茫”,不仅强调了时间的无情,也反映出他在社会动荡中的迷茫与无奈。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体现了龚自珍作为诗人的深邃与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别湖山劫外天:此句描绘了离开湖山的场景,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感觉,暗示着作者在某种劫难之外。
- 生还如证第三禅:表达了作者在经历磨难后,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与启发,仿佛达到了高深的禅境。
- 台宗晤后无来去:与台宗的交流使他在精神上得到了升华,体会到一种无所牵挂的状态。
- 人道苍茫十四年:感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苍茫,表明对过去岁月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存状态比作证悟禅境,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升华。
- 对仗:诗中前后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 象征:湖山象征故乡与自然,劫外天象征超脱世俗的理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超脱的追求。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感悟,龚自珍传达了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展现了深厚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山:象征故乡与自然,承载着情感与回忆。
- 劫外:象征着超脱与宁静,表明对世俗纷争的逃避。
- 禅:代表着哲学和心理的深邃,体现出内心的追求与觉悟。
- 苍茫:象征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渺小,表达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第三禅”是指什么? A. 一种音乐
B. 一种禅宗境界
C. 一种历史事件 -
诗人对时间的态度是?
A. 充满希望
B. 感到苍茫
C. 无所谓 -
“人道苍茫十四年”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的追忆与无奈
C. 对现实的满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151》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杜甫的作品更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而龚自珍则更多地关注内心的哲学追求。
参考资料
- 《龚自珍全集》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