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南城》
时间: 2025-01-11 23:58: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江南渡是长干,
北望清淮岁已寒。
废垒至今闻鹤唳,
苍山从古自龙蟠。
鬓毛白尽空看镜,
髀肉销来尚据鞍。
折箠不能笞黠虏,
遗民犹有汉衣冠。
白话文翻译:
大江奔流南去,正是长干地区;
我向北望去,清淮河已是寒冷的季节。
废弃的城垒,至今仍能听到鹤鸣声;
苍山自古如龙盘踞,气势雄伟。
我的鬓发已全白,镜子中映出空荡的面容;
我的大腿肉已消瘦,仍然骑在马鞍上。
手中的鞭子已经无法抽打那些狡猾的敌人;
可怜的遗民依然穿着汉人的衣服和帽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大江:指长江。
- 南渡:向南渡过。
- 长干:长干地区,今江西省。
- 清淮:指淮河,位于北方,常与南方形成对比。
- 废垒:指战斗后弃置的城垒。
- 鹤唳:指鹤的叫声,象征孤寂。
- 苍山:指高大的山,象征坚韧。
- 鬓毛:鬓发,指头发的两侧。
- 髀肉:大腿的肉,常用以形容身体的消瘦。
- 折箠:折断的竹杖,象征无力。
- 黠虏:狡诈的敌人。
- 遗民:指失去家园的人民。
- 汉衣冠: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典故解析:
- “鹤唳”:鹤在古代常常被视为高洁的象征,鹤鸣暗示着一种孤独与凄凉。
- “龙蟠”:龙象征着力量,古代中国传说中龙是权力与尊贵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梦得(1077年-1148年),字仲华,号惭愧,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以其豪放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而闻名。
创作背景:
《登南城》写于南宋初期,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个人的感受和对国家的忧虑,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南渡为起点,描绘了诗人对北方和故国的惋惜与忧愁,展现了他对国家现状的深切关注。开篇两句通过对长江和清淮的描写,形象地体现了南北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用“废垒”和“鹤唳”来描绘战后的废墟,传达出一种无奈与孤独。苍山的描写则象征着历史的悠久和民族的根基,暗示着尽管国家动荡,但大自然依然存在,给人以希望。
后面的两句诗则突显了诗人个人的苍老与无力,身体的衰退与精神的坚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诗人以“折箠不能笞黠虏”一句,表达了他对敌人无能为力的无奈与愤懑,同时“遗民犹有汉衣冠”再次强调了民族的认同感与传统的延续,寓意着即使在逆境中,民族的精神仍在延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大江南渡是长干”:长江向南流过长干地区,表明了地理位置。
- 第二句:“北望清淮岁已寒”:向北看去,清淮河已入寒冬,暗示时间的流逝。
- 第三句:“废垒至今闻鹤唳”:废弃的城垒中,仍能听到鹤鸣,象征孤独与荒凉。
- 第四句:“苍山从古自龙蟠”:苍山如龙,历经沧桑,表明历史的坚定与延续。
- 第五句:“鬓毛白尽空看镜”:镜中映出白发,暗示年华已逝,感伤岁月流逝。
- 第六句:“髀肉销来尚据鞍”:身体消瘦,但仍骑马,表现出心态的坚韧。
- 第七句:“折箠不能笞黠虏”:手中的武器无力对抗敌人,表现出无奈。
- 第八句:“遗民犹有汉衣冠”:遗民仍穿着汉朝的传统服饰,表达民族自豪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用词讲究,尤其在上下句之间形成对仗,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 比喻:如“苍山自古自龙蟠”,运用龙的形象比喻山的雄伟。
- 象征:鹤、苍山等意象,分别象征孤独与历史的延续。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经历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体现了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文化的自豪感,寄托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江:象征流逝的时间与历史。
- 鹤:象征孤独与高洁。
- 苍山:象征坚韧与历史的延续。
- 汉衣冠:象征民族的传统与文化认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大江”指的是哪条河流?
A. 黄河
B. 长江
C. 淮河
D. 珠江 -
诗中“折箠”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勇敢
B. 无奈
C. 忍耐
D. 愤怒 -
诗中“遗民犹有汉衣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敌人的愤怒
D.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与叶梦得的《登南城》相比,杜甫的《登高》同样描绘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国家的忧虑,但杜甫更侧重于个人的悲情与国家的命运,叶梦得则更强调民族的传统与文化的延续。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汉诗的比较研究》
- 《叶梦得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