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胡元鼎白云楼》

时间: 2025-01-26 23:36:45

少年辞家往京国,蓬根一断无消息。

有时长想白云飞,江海茫茫泪沾臆。

归来归母悲且喜,悔作他乡远游子。

却起高楼对白云,綵服翩翩足甘旨。

昔时望云煎百虑,今日看云美无度。

却忆天涯望云日,平生心事从此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年辞家往京国,
蓬根一断无消息。
有时长想白云飞,
江海茫茫泪沾臆。

归来归母悲且喜,
悔作他乡远游子。
却起高楼对白云,
綵服翩翩足甘旨。

昔时望云煎百虑,
今日看云美无度。
却忆天涯望云日,
平生心事从此毕。

白话文翻译

少年时我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求学,
一别之后就再也没有音信。
时常思念那飞翔的白云,
在浩瀚的江海中,眼泪湿透了我的心。

归来时见母亲既悲又喜,
我后悔自己成了他乡的游子。
于是我登上高楼,望着那白云,
彩衣飘飘,仿佛是在享受美味。

往昔望云时百思不得其解,
如今看云却觉得美丽无比。
不禁想起在天涯望云的日子,
我心中的烦恼从此都得以解脱。

注释

  • 蓬根:指蓬草的根,喻指离乡背井的孤独和无奈。
  • 江海茫茫:形容辽阔无际的江河和大海,暗示作者心中无尽的思念和忧伤。
  • 綵服翩翩:形容高楼之上的人衣着华丽,意象鲜明。
  • 百虑:指心中的种种烦恼和忧虑。

典故解析

“白云”在古诗词中常常象征着自由与理想,作者通过对白云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此外,诗中提到的“他乡”与“归母”则表现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母亲的牵挂,体现出浓厚的亲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季高,号景州,元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刘基离乡求学期间,表达了他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游子四处漂泊的现实。

诗歌鉴赏

《永康胡元鼎白云楼》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诗作。诗中透过对白云的观察,展现出作者对过往岁月的沉思及对未来的期盼。开头描绘了少年离家求学的孤独与无奈,随后则通过对母亲的思念与归来的喜悦,突显了游子心中的矛盾情感。诗的后半部分则是对白云的欣赏,从中感受到一种对生活的领悟与释然。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表达了离乡游子的思乡之情,也反映了人在成长过程中对人生理想和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少年辞家往京国”:少年时期离开家乡,奔赴京城求学,展现出对未来的渴望。
  • “蓬根一断无消息”:一旦离家,就像蓬根断裂一样,失去了联系,暗示孤独。
  • “有时长想白云飞”:对自由的向往与思念,白云代表着理想与渴望。
  • “江海茫茫泪沾臆”:在辽阔的江海中,眼泪湿透了心,表达了深沉的思乡情。
  • “归来归母悲且喜”:归家时,母亲喜中带悲,反映了母爱的复杂。
  • “悔作他乡远游子”:对他乡生活的悔恨,流露出游子的无奈与苦楚。
  • “却起高楼对白云”:登高望远,体现出对生活的重新审视。
  • “昔时望云煎百虑,今日看云美无度”:对比往昔与现在的心态转变,表达了从忧虑到释然的心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乡比作“蓬根一断”,形象化表达了失去的孤独感。
  • 对仗:如“悲且喜”,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离家游子的思乡之情与人生哲理,展现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白云”的意象,反映出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最终达到释然与满足的境地。

意象分析

  • 白云:象征自由、理想与希望。
  • 蓬根:象征孤独与离乡的无奈。
  • 高楼:代表着对更高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少年辞家往京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渴望
    B. 对母亲的怨恨
    C. 对家乡的漠不关心

  2. “蓬根一断无消息”中的“蓬根”比喻什么? A. 家乡的美好
    B. 离乡的孤独
    C. 未来的希望

  3. 诗中提到的“白云”象征什么? A. 理想与自由
    B. 现实的困扰
    C. 亲情的牵挂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游子吟》孟郊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更侧重于夜晚的寂静与思念。
  • 孟郊的《游子吟》则通过母爱的视角,展现了母子情深与游子的无奈,虽主题相近,但表达的情感层次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导读》
  • 《刘基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