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嵊县至上虞道中作》

时间: 2025-02-04 15:31:42

磴滑泥深去马迟,雪残青嶂不多时。

荒烟蔓草中郎宅,素石清溪烈妇祠。

日落风生临水树,野寒云湿渡江旗。

宣光事业存书史,北望凄凉有所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发嵊县至上虞道中作
作者: 刘基 〔元代〕

磴滑泥深去马迟,
雪残青嶂不多时。
荒烟蔓草中郎宅,
素石清溪烈妇祠。
日落风生临水树,
野寒云湿渡江旗。
宣光事业存书史,
北望凄凉有所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前往上虞的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泥泞的山路使得骑马的速度缓慢,残雪尚存于青翠的山峦之间。荒凉的烟霭和蔓延的野草中,隐约可见中郎的宅邸,而那素雅的石头旁则是烈妇的祠堂。夕阳西下,微风拂过水边的树木,野外的寒意和湿润的云层笼罩着渡江的旗帜。诗人追忆宣光的事业仍存于书史之中,向北眺望,感到一阵凄凉的思绪。

注释

  • :石阶,山路。
  • 滑泥:泥泞的路。
  • 青嶂:青翠的山峦。
  • 荒烟蔓草:荒凉的烟雾和蔓延的杂草。
  • 中郎:指中郎将,古代官职。
  • 烈妇祠:纪念贞烈妇女的祠堂。
  • 宣光:指宣光王朝的事业。
  • 书史:书籍和历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天池,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之一,参与了明朝的建立。刘基的诗词以情深意切、意境深远而著称,常以山水、历史为题材。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诗人行旅之际,表达了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对历史和理想的思考。元代末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诗歌反映了内心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思索。

诗歌鉴赏

《发嵊县至上虞道中作》是一首极具写实主义风格的山水诗,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描绘,展现出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交融。全诗以“磴滑泥深去马迟”开篇,生动地描绘了行旅的艰难,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雨雪交加的旅行场景。接着,诗人通过“雪残青嶂”,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赋予了景色以生动的情感。

在中间部分,诗人提到“中郎宅”和“烈妇祠”,这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呈现,更是历史的回响,隐含了对过往英雄与烈士的缅怀。在描绘日落与风生的场景时,诗人通过“日落风生临水树”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略显忧伤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伤。

最后,诗人通过“宣光事业存书史”及“北望凄凉有所思”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无奈。整首诗在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交织中,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与情感,具有明显的历史感和思考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磴滑泥深去马迟:山路滑腻,泥泞严重,骑马的速度因此变得缓慢,描绘出旅途的艰辛。
  2. 雪残青嶂不多时:山中的残雪虽不多,但依然点缀着青翠的山峦,展现出春冬交替的时节。
  3. 荒烟蔓草中郎宅:在荒烟与杂草之中,隐约可见中郎将的宅邸,暗示历史遗迹的荒废。
  4. 素石清溪烈妇祠:素雅的石头旁边是烈妇的祠堂,表达对贞烈女性的尊重与纪念。
  5. 日落风生临水树:夕阳西下,微风拂过水边的树木,描绘出一幅宁静的风景。
  6. 野寒云湿渡江旗:野外的寒气和湿润的云层笼罩着渡江的旗帜,渲染出一种冷寂的氛围。
  7. 宣光事业存书史:追忆历史,宣光的事业仍然留存于史书之中,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
  8. 北望凄凉有所思:向北眺望,感到一阵凄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思索。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描绘人心情,如“日落风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孤独。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自然景象与历史人物的结合,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自然风光,寄托了诗人对历史的缅怀与对未来的思索,表现了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意象分析

  • 磴滑泥深:象征着人生道路的艰辛与坎坷。
  • 青嶂:代表希望与生机。
  • 烈妇祠:象征贞烈与英勇,表达对女性英雄的崇敬。
  • 渡江旗:象征着历史的延续与个人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磴滑泥深去马迟”中的“磴”指什么? A. 山路
    B. 河流
    C. 草地
    D. 悬崖

  2. “日落风生临水树”表达了什么样的情境? A. 宁静
    B. 骄阳似火
    C. 暴风骤雨
    D. 雪花飞舞

  3. 诗中提到的“烈妇祠”是为了纪念什么? A. 英雄
    B. 贞烈妇女
    C. 文人
    D. 战士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 《江雪》 柳宗元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发嵊县至上虞道中作》都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思考与孤独感,但前者更为直接,后者则通过旅途中的景象引发对历史的深思。
  • 《登高》中杜甫同样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但其情感更加沉重,展现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刘基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