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社日》

时间: 2025-01-10 23:12:00

今日喜停针线,斜阳閒弄鞦韆。

困人正是杏花天。

借问如何消遣。

堪笑小姑居处,剧怜明月栾圆。

闭门花影自娟娟。

良夜迢迢深院。

意思解释

西江月·社日

作者: 曾廉 〔清代〕

原文展示:

今日喜停针线,斜阳閒弄鞦韆。
困人正是杏花天。借问如何消遣。
堪笑小姑居处,剧怜明月栾圆。
闭门花影自娟娟。良夜迢迢深院。

白话文翻译:

今天高兴地停止了缝纫,斜阳下闲适地摇荡秋千。
正是让人困倦的杏花盛开的时节。请问该如何消遣时光呢?
可笑的是小姑的处境,特别怜爱那明亮的圆月。
关上门,花影在院子里轻轻摇曳。良夜漫漫,深院幽深。

注释:

  • 社日:古代祭社的日子,通常是在春天,寓意春回大地。
  • 停针线:停止缝纫,暗示闲暇与放松。
  • 斜阳:落日的阳光,营造出一种慵懒的氛围。
  • 困人:让人感到困倦,指春天的气息使人昏昏欲睡。
  • 小姑:年轻女子,这里指代诗中的女主人公。
  • 明月栾圆:形容明月的圆满,栾是古代诗文中常用来比喻美好事物的词。
  • 闭门花影:关上门后,窗外花影投射到室内,营造出静谧的夜晚氛围。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杏花天”一词,常常用来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代表着生机与希望。此外,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描写也常出现在许多诗词中,象征着纯洁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廉,清代诗人,生活在明清交替的时代,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生活,兼具社会责任感与个人情感。曾廉的诗歌以清新自然为主,风格淳朴,关注生活细节。

创作背景:

《西江月·社日》创作于春天社日之际,正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时节,诗人借此描绘春日的闲适与温暖,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社日》通过描绘春天的气息,展现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对“今日喜停针线”的描写,表达了对忙碌生活的暂时告别,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随着“斜阳閒弄鞦韆”的意象,读者仿佛可以看到那轻轻摇晃的秋千,感受到春日的温暖与宁静。

“困人正是杏花天”这一句,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季节的特征,将春天的娇美与人的懒散结合在一起,生动地描绘出一种春困的状态,带有几分慵懒的情趣。接下来的“借问如何消遣”则让人产生共鸣,生活在忙碌中的人们,也渴望能有这样的闲暇时光来消遣。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人情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恬淡、宁静的氛围,令人向往。在“良夜迢迢深院”中,夜的深邃与花影的摇曳,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生活的满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今日喜停针线:表达了诗人对闲暇时光的喜悦。
  2. 斜阳閒弄鞦韆:描绘了在斜阳下悠闲地摇荡秋千的场景,营造出轻松的氛围。
  3. 困人正是杏花天:春天杏花盛开,令人感到困倦,暗示了春日的魅力。
  4. 借问如何消遣:表现了对闲暇生活的思考。
  5. 堪笑小姑居处:小姑的生活状态引发了诗人的微笑,展示了一种轻松的态度。
  6. 剧怜明月栾圆:对明月的怜爱,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7. 闭门花影自娟娟:关上门后,花影摇曳在室内,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8. 良夜迢迢深院:夜晚悠长而深邃,暗示着诗人对生活的沉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明月”比作美好,表现了对美的向往。
  • 拟人:花影“自娟娟”,赋予花影以生命,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春日的闲适生活,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向往,营造出一种宁静愉悦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活力。
  • 斜阳:代表温暖与宁静的时间,传达出一种慵懒的生活态度。
  • 明月:象征纯洁与思念,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社日”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祭祀日
    • B. 秋天的收获日
    • C. 冬天的寒冷日
    • D. 夏天的长日
  2. 诗人如何消遣时光?

    • A. 与朋友聚会
    • B. 摇荡秋千
    • C. 读书写诗
    • D. 办公工作
  3. “困人正是杏花天”中的“困”指的是什么状态?

    • A. 精力充沛
    • B. 感到疲惫
    • C. 心情愉悦
    • D. 情绪低落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 《静夜思》(李白):在月光下的思考,传达出对月亮的依恋。

诗词对比:

  • 《西江月·社日》《春夜喜雨》都是描写春天的诗作,但前者侧重于闲适生活的描绘,而后者则强调自然对生活的滋润与启迪。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诗词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