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戈头歌》
时间: 2025-02-04 15:45: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平戈头歌
作者: 陶凯 〔明代〕
长平野人凿地得古戈,上有款识字,岁久俱灭磨。
惜不能如丰城古剑射牛斗,吁嗟戈乎奈尔何。
但见青铜凝寒莫烟紫,月黑山深夜飞雨。
恨血千年犹未消,荒郊夜夜啼冤鬼。
当年赵括轻秦人,降卒秦坑化为土。
嗟哉赵亡秦亦亡,落日荒城自今古。
摩挲尔戈一问之,令人为尔生愁思。
何不以尔为钟垞?何不以尔为鼎彝?
吁嗟戈乎徒尔悲!尔今还当太平世,
人间销兵铸农器。愿寿吾皇千万年,
终古不用戈与秬。
白话文翻译
在长平的原野上,人们挖掘出一把古老的戈,上面有铭文,经过岁月的磨灭,字迹早已消失。
可惜这把戈无法像丰城的古剑那样射杀牛斗,哎呀,这戈有什么用呢?
只见青铜冷凝,仿佛没有烟火,月黑山深,夜里飞雨。
痛恨那千年的鲜血仍未消散,荒郊野外夜夜啼叫的冤鬼。
当年赵括轻视秦军,投降的士兵被秦国坑杀化为尘土。
唉,赵国灭亡,秦国也随之灭亡,落日余晖下的荒城,成为今古之叹。
轻轻抚摸这把戈,我不禁为你生愁思。
为什么不把你当作钟垞?为什么不把你当作鼎彝?
哎呀,戈啊,徒然令人悲伤!你如今还是平安的时代,
人间消除了兵器,铸造农具。愿我皇帝万岁,
永远不再需要戈与秬。
注释
- 戈:一种古代武器,常用于战斗。
- 款识:铭文或文字记录。
- 丰城:历史上著名的兵器出产地。
- 赵括:赵国的将领,以轻敌而闻名,最终导致失败。
- 冤鬼:因冤屈而死的人,灵魂未能安息。
- 钟垞、鼎彝:古代器具,象征和平与富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凯,明代诗人,生平多有游历,作品多以历史、战争为题材,常表现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长平戈头歌》创作于历史背景动荡的时代,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赵国与秦国的对抗导致了赵国的灭亡,诗人借古戈表达对历史的感慨与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长平戈头歌》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思考的诗作,通过一把古戈引发对历史的回忆与反思。诗人陶凯以长平战役为背景,描绘了战争的惨痛与冤屈。诗中,古戈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们对战争暴行的控诉。诗人通过对戈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与对和平的渴望。
诗的开头对古戈的描写,暗示着历史的沉重与岁月的流逝,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的辉煌与惨痛渐渐被遗忘;而“恨血千年犹未消”的情感则将历史的创伤与当今的安宁对比,突显出战争带来的深重伤害。陶凯的不满与无奈透过“何不以尔为钟垞?何不以尔为鼎彝?”的反问,表现出对和平的期盼与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层次分明,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希冀,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平野人凿地得古戈:描绘在长平的土地上挖掘出一把古老的戈,象征历史的遗存。
- 岁久俱灭磨:时间的流逝使得古戈上的铭文消失,体现历史的无情。
- 惜不能如丰城古剑射牛斗:表达对古戈的惋惜,无法如同丰城的古剑那样英勇。
- 吁嗟戈乎奈尔何:对戈的无奈与悲叹,突显战争的悲剧。
- 恨血千年犹未消:历史的血腥与冤屈至今仍未消散。
- 冤鬼:反映无辜者的悲惨命运。
- 嗟哉赵亡秦亦亡:感叹赵国与秦国的灭亡,历史的轮回。
- 令人为尔生愁思:抚摸古戈引起对历史的沉思与愁苦。
- 尔今还当太平世:渴望平安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古戈比作历史的见证,象征战争的残酷。
- 拟人:古戈被赋予情感,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切感慨。
- 对仗:诗句中的对应词汇,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古戈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诗人以深沉的情感,警示后人珍惜和平时代,铭记历史教训。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戈:象征历史战争与暴力的见证。
- 冤鬼:象征战争中无辜者的冤屈与哀怨。
- 青铜:代表古代的武器与历史的沉重。
- 钟垞、鼎彝:象征和平富饶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古戈”象征什么?
A. 和平的象征
B. 战争的见证
C. 農具
D. 古代的乐器 -
“恨血千年犹未消”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历史的痛恨
C. 对和平的渴望
D. 对战争的赞美 -
诗中提到的“赵括”是指哪个国家的将领?
A. 魏国
B. 赵国
C. 秦国
D. 楚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出塞》 - 王昌龄
诗词对比
- 陶凯的《长平戈头歌》与杜甫的《兵车行》都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的苦难,但前者更强调历史的教训与对和平的渴望,后者则更加直接地描绘了战争对生活的影响。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陶凯研究》
- 《中国古代战争诗歌选》
- 《长平之战及其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