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砚》

时间: 2025-05-25 00:19:43

二砚温如玉琢成,信知天地有精英。

马肝紫润尤宜沐,鹆眼青圆宛似生。

未爱潘郎呼作友,便教米老拜为兄。

今年几案多奇获,应是穷儒命渐亨。

意思解释

获砚

作者:刘克庄 〔宋代〕 类型:古诗词

原文展示:

二砚温如玉琢成,信知天地有精英。
马肝紫润尤宜沐,鹆眼青圆宛似生。
未爱潘郎呼作友,便教米老拜为兄。
今年几案多奇获,应是穷儒命渐亨。

白话文翻译:

两块砚石温润如玉,是经过精心雕琢而成,
我相信天地间自有精英之才。
马肝色泽紫润,特别适合沐浴在水中,
鹆眼青圆,宛如新生的状态。
不曾喜爱潘郎称我为友,
却让米老拜我为兄。
今年我的书桌上多了几次奇妙的收获,
这应是我这位穷书生的命运渐渐好转。

注释:

  • :文房四宝之一,指用于磨墨的砚台。
  • 温如玉:形容砚石的温润光滑。
  • 精英:指优秀的人才或事物。
  • 马肝紫润:这里的“马肝”是指一种优质的砚石,颜色紫润。
  • 鹆眼:指砚石上的一种美丽的青色斑纹,像鹆的眼睛。

典故解析:

  • 潘郎:潘郎是古代文人交友的称呼,指的是文采出众、气质优雅之人。
  • 米老:可能指的是米芾,宋代著名书法家,也常被称为米老,与文人交友的背景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莹,号石庵,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以豪放、清丽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在南宋时期,文人雅士常常以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石的品质与文人的学识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象征。刘克庄的《获砚》是在他收获一块精美砚台后所作,表达了他对于文人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诗歌鉴赏:

《获砚》通过砚台的美丽来传达诗人对文人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开篇以“二砚温如玉琢成”描绘了砚台的细腻与美丽,营造出一种高雅的艺术氛围。接着,诗人将砚台与天地的精英相联系,表达了对优秀人才的期待和对文人精神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砚石的独特之处,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砚石的美丽与生机,体现了诗人对文房四宝的热爱。后面几句提到与潘郎和米老的关系,体现了诗人与友人的交往,流露出一种亲近与温暖。

最后,诗人感慨今年多了几次奇妙的收获,表明自己在学术上的进步与命运的变化,显示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砚台的赞美,更是通过砚台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友谊和理想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二砚温如玉琢成”:以砚的温润比喻人的品德,展现出砚台的精美。
    • “信知天地有精英”:表达诗人对人才的渴望,强调文人风范。
    • “马肝紫润尤宜沐”:形象化砚石的品质,突出其优雅。
    • “鹆眼青圆宛似生”:借助自然景象描绘砚石的美丽,生动形象。
    • “未爱潘郎呼作友”:表达对友谊的珍视,体现文人的情感。
    • “便教米老拜为兄”:反映出文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认同。
    • “今年几案多奇获”:展示诗人获得成功的喜悦。
    • “应是穷儒命渐亨”:表明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温如玉”比喻砚石的温润,增强形象感。
    • 拟人:砚石被赋予了生动的特征,使得诗句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音韵和结构上都体现出严谨的对仗工整。
  • 主题思想: 本诗以砚台为载体,展现了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文房四宝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命运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 砚台:象征着文人的身份与文化修养。
  • 马肝紫润:代表着文人对于优质物品的追求,体现出精致的生活态度。
  • 鹆眼:象征着生命与活力,暗示文人精神的蓬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刘克庄
    • C. 李白
    • D. 白居易
  2. “马肝紫润”中“马肝”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动物
    • B. 一种砚石
    • C. 一种水
    • D. 一种水果
  3. 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热爱?

    • A. 友谊
    • B. 自然
    • C. 文房四宝
    • D. 生活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与《获砚》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无奈,后者则是对文人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 《静夜思》通过月光引发的思乡情愫,与《获砚》中的友谊与收获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历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