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归梁·双凤砚斋杏花》

时间: 2025-04-27 21:34:27

花下移尊趁闹春。

午风定,息芳尘。

绛英点点衬苔茵。

春留得,尚三分。

百年余艳虬枝古,王谢燕,往来频。

倚阑几换玉楼人。

还倩影,对斜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燕归梁·双凤砚斋杏花
作者: 夏孙桐 〔清代〕

花下移尊趁闹春。午风定,息芳尘。
绛英点点衬苔茵。春留得,尚三分。
百年余艳虬枝古,王谢燕,往来频。
倚阑几换玉楼人。还倩影,对斜曛。


白话文翻译:

在花下移开酒杯,趁着喧闹的春天。
午后的风轻轻地吹,粉尘都暂时平息。
绛红的花朵点缀在苔藓的草地上。
春天留给我们的,仍仅剩三分。
经历了百年的繁华,虬枝依旧古老,
王谢的燕子,时常往来频繁。
倚靠着栏杆,不知换了多少玉楼人。
而我只求那倩影,映照在斜阳之下。


注释:

字词注释:

  • 移尊:移开酒杯,指饮酒时的动作。
  • 趁闹春:趁着春天的热闹气氛。
  • 绛英:红色的花朵。
  • 苔茵:苔藓覆盖的地面。
  • 虬枝:形状扭曲的树枝,常用来形容古老的树木。
  • 王谢:指王氏和谢氏,两大家族,常用来代表繁华的往昔。
  • 倩影:美丽的影子或身影。

典故解析:

  • 王谢燕:典出王羲之与谢安等名门望族,象征着高贵与繁华,反映了一种怀旧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孙桐,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日,诗人借春天的景象,表达对往日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时光的感慨。


诗歌鉴赏:

《燕归梁·双凤砚斋杏花》是一首充满春意与怀旧情感的诗。诗中,作者在春天的氛围里,借用酒宴的场景,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与生活的喧闹。开篇“花下移尊趁闹春”,将读者带入一个温暖而生动的春日场景。午风轻拂,花香四溢,令人沉醉。在这种气氛中,诗人不禁感受到岁月的流逝,“春留得,尚三分”,生命的美好与短暂交织在一起。

接着,诗中提到“百年余艳虬枝古”,不仅展示了古树的沧桑,也隐喻着人们对过往繁华的追忆。此外,王谢燕的意象则更突显出诗人对历史与名门望族的怀念。后半部分“倚阑几换玉楼人”展现了人事的变迁和时光的无情,令人感叹。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及对往昔的惋惜,情感真挚而浓烈,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花下移尊趁闹春:在花下饮酒,享受春天的热闹。
  2. 午风定,息芳尘:午后的微风轻轻吹动,带走了花香的尘埃。
  3. 绛英点点衬苔茵:红花点缀在苔藓之上,形成美丽的画面。
  4. 春留得,尚三分:春天的美好只留下了三分,感叹时光流逝。
  5. 百年余艳虬枝古:经过百年的繁华,古老的树枝依然挺立。
  6. 王谢燕,往来频:王谢两家燕子,常常飞来飞去,象征繁华的往昔。
  7. 倚阑几换玉楼人:倚靠着栏杆,经历了多少人的变迁。
  8. 还倩影,对斜曛:只求那美丽的身影,映照在斜阳之下。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虬枝”比拟古老的生命,象征着历史的积淀。
  • 对仗:诗句中有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2. :代表欢愉与人际交往。
  3. :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繁华的回忆。
  4. 栏杆:象征着隔绝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趁闹春”是什么意思?

    • A) 春天的喧闹
    • B) 春天的宁静
    • C) 春天的寒冷
  2. 诗人提到的“王谢燕”指的是哪个意义?

    • A) 繁华的家庭
    • B) 过往的名门望族
    • C) 春天的鸟类
  3. “倚阑几换玉楼人”的意思是?

    • A) 人来人往
    • B) 景色变换
    • C) 生活的无常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自华的《春日偶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春日偶成》:同样描绘春天,但更倾向于表达诗人的孤独与思考。
  • 李白的《月下独酌》:通过酒与月的结合,体现了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解析》
  • 《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