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觉僧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3:57:40意思解释
赠觉僧首 其二
作者: 葛胜仲 〔宋代〕
原文展示:
上堂慵算海边沙,分卫宁甘向七家。
篆笔颇疑传枣木,方袍不羡赐兰芽。
名高白社推尊宿,才比红楼更丽华。
连枉清篇洗尘滓,缄藏留与里人誇。
白话文翻译:
上堂懒得去算那海边的沙子,宁愿将心思放在分卫的七家。
篆刻的笔法让人怀疑是通过枣木传来的,方袍的样式不羡慕兰芽的恩赐。
名声显赫在白社,被推崇为尊宿,才华比起红楼的女子更加绚丽华美。
虽然清雅的文章常常被忽视,但我愿将其藏起,留给乡里人夸耀。
注释:
- 上堂: 指上堂课或上堂讲道,表示进入某种场合。
- 分卫: 指分配和保护,可能与现实的利益相关。
- 篆笔: 指书法中的篆体笔法,颇具古雅气息。
- 方袍: 传统的方形袍子,象征儒家学者的服饰。
- 白社: 可能指某个文人的团体,推崇文学和交友。
- 红楼: 可能暗指《红楼梦》,象征美丽的女子。
- 清篇: 指清雅的文章,作品。
- 尘滓: 指污垢、杂质。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白社”可能是指某个文人聚集的社团,象征着文人之间的交往与尊重。而“红楼”则直接指向《红楼梦》,暗示诗人的才华和社会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胜仲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蕴含深厚的哲理和人文关怀,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文人生活的思考,以及对个人价值的重新审视。诗中流露出对名利的淡然和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诗歌鉴赏:
《赠觉僧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与深刻思考。开头两句,诗人用“上堂慵算海边沙”表达了对琐事的漠视,似乎在传达一种高远的心境与不屑。接着提到“分卫宁甘向七家”,显示出诗人对于人际关系的选择与取舍,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独立。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提到篆笔与方袍,这两个意象在传统文化中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篆笔代表着古老的文化传承,而方袍则代表了儒者的身份。诗人在此并不羡慕外在的荣华富贵,而是更注重自身的修养与内在的才华。
最后两句,诗人以“连枉清篇洗尘滓”传达了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虽然作品可能被忽视,但诗人愿意将其留给乡里的朋友,表达了对友谊与文化传播的重视。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细腻,展现了葛胜仲作为一位文人的深邃思考与对生活的独到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堂慵算海边沙: 上堂懒得去算海边的沙子,暗喻诗人不愿意过多追逐琐事。
- 分卫宁甘向七家: 表达了诗人宁愿关注自己的内心,也不愿随波逐流。
- 篆笔颇疑传枣木: 质疑篆笔的传承,表现出对书法艺术的思考。
- 方袍不羡赐兰芽: 不羡慕外界的恩赐,强调内在才华。
- 名高白社推尊宿: 诗人名声显赫,在文人圈中受到尊重。
- 才比红楼更丽华: 才华与美丽并重,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自信。
- 连枉清篇洗尘滓: 清雅的作品虽被忽视,但其价值依然存在。
- 缄藏留与里人誇: 将作品留给乡里人,以此炫耀文化自信。
修辞手法:
- 对比: 诗中多次通过对比展示名利与内涵的关系,增强了诗的深度。
- 隐喻: 诗中通过“海边沙”、“兰芽”等意象,传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物质的淡泊。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名利的淡然态度,强调内在修养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高洁的文人气质与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 海边沙: 象征琐碎与无用的事情。
- 篆笔: 代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书法艺术。
- 方袍: 象征儒家文化与身份认同。
- 白社: 文人圈的象征,表现出社交的重要性。
- 红楼: 美丽与才华的象征,强调文化的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白社”指的是谁的聚集?
- A) 文人
- B) 商人
- C) 农民
-
“上堂慵算海边沙”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 A) 追逐名利
- B) 对琐事的漠视
- C) 对学习的热情
-
诗中提到的“篆笔”象征着什么?
- A) 书法艺术
- B) 商业利益
- C) 农业
答案:
- A) 文人
- B) 对琐事的漠视
- A) 书法艺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鸟鸣涧》
诗词对比:
- 李白与葛胜仲: 李白的豪放与葛胜仲的沉静形成鲜明对比,李白在追求名利与自由,而葛胜仲则强调内在修养与文化深度。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