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第八十七》

时间: 2025-01-10 22:18:18

萧萧白杨路,死人积如丘。

大江东流去,苍山旌旆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行第八十七
文天祥 〔宋代〕

萧萧白杨路,死人积如丘。
大江东流去,苍山旌旆愁。

白话文翻译

在萧瑟的白杨树旁的道路上,尸体堆积得如同小丘。滔滔大江向东流去,苍茫的山峦上,旗帜在风中飘扬,令人感到愁苦。

注释

字词注释:

  • 萧萧:形容风声或树叶声,通常带有悲凉的情感。
  • 白杨路:指白杨树旁的道路,杨树在古代常用作象征。
  • 死人积如丘:形容尸体成堆,令人触目惊心。
  • 大江东流去:指长江的流向,象征着自然的无情。
  • 苍山:指远处的山,常用以表现苍茫、辽阔的意境。
  • 旌旆:指旗帜,通常与军队、战斗相关,象征着战斗的悲壮。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却通过描绘死亡和景象,表达了战乱带来的悲苦和对国家的忧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山泉,南宋末年抗元名将和诗人,因不屈服于元朝而闻名。他的诗歌多表现忠贞爱国之情,语言激昂,情感深沉,是宋代诗词中的重要人物。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灭亡前夕,文天祥在抗击元军的过程中,目睹了战乱带来的惨状,深感国破家亡之痛,因此写下此诗,表达对故国的忧虑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江行第八十七》是一首充满悲凉与深刻思考的作品。诗的开头描绘了荒凉的环境,"萧萧白杨路"的意象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这里不仅是地理环境的描写,更是心境的反映。随着诗句的深入,"死人积如丘"将读者的视角直接引向战争的惨烈,战争不仅摧毁了生命,也摧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紧接着,"大江东流去"引入了自然的无常,尽管人们在战争中挣扎,生命却依旧在江水的流淌中显得渺小。

最后一句"苍山旌旆愁"则将整个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山的苍茫与旌旗的飘扬交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悲壮的英雄气概。诗人以大江与苍山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未来的无奈。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类苦难的结合,传达出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令人唏嘘,发人深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萧萧白杨路:描绘了一条寂静、凄凉的道路,暗示着孤独和悲伤的气氛。
  • 死人积如丘:直接呈现出战争带来的死亡,强调了战乱的惨烈与人命的脆弱。
  • 大江东流去:表达自然的无情,生命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
  • 苍山旌旆愁:用山和旗帜的意象,象征着战斗与悲愁,表达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忧伤。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白杨路"与"死人积",形成鲜明对比,加深诗歌的情感。
  • 比喻:用“死人积如丘”形象地传达出死亡的数量,增强了悲剧的冲击力。
  • 意象:结合自然与人事,营造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了文天祥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生命的思考,渗透着深刻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杨:象征悲凉与孤独。
  • 尸体:直接反映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
  • 大江:象征历史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
  • 苍山:象征坚韧与不屈,同时带有苍凉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萧萧”主要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悲凉
    C. 平静

  2. “死人积如丘”中的“丘”意指什么? A. 山丘
    B. 道路
    C. 尸体堆积

  3.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忧虑? A. 自然环境
    B. 国家命运
    C. 个人生活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登高》 - 杜甫
  • 《夜泊牛津》 -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与《江行第八十七》都有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但《春望》更多表现出个人情感的无奈,而《江行第八十七》则通过自然与战争的结合,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文天祥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